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4篇
水利工程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水混凝土属于内部质量和外观质量较佳的一类混凝土,近年逐渐在水工混凝土结构中有所应用.通过介绍四川省大渡河流域的长河坝水电站岩锚梁清水混凝土的工艺试验过程和施工取得成功的施工范例,充分揭示了清水混凝土的外表质量与模板工艺、浇筑工艺和混凝土配合比的内在联系.事实再次证明:欲取得清水混凝土较好的施工效果,进行必要的工艺试验以及总结并改进存在的问题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由日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夺标承建的我国“鲁布革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以优质、高速、低耗的成绩载入我国水电站建设的史册。本文介绍大成公司在砼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和砼生产的管理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1 前言砼工程由于施工工序繁多,如其中某一环节稍有问题或疏忽,往往容易产生缺陷。这不但影响建筑物外表的美观,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到结构物自身的安全。本文通过中非共和国姆巴利水坝砼坝段的缺陷处理实践,分析砼缺陷产生的原因和采用的修补方法,从减少和杜绝类似的缺陷再出现,这是本文欲  相似文献   
4.
弹性模量是防渗墙塑性混凝土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尚无专门的试验方法,试验是按照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由于塑性混凝土的特性有别于普通混凝土,按上述试验方法得到的弹性模量值往往偏高,超出规范给出的范围较多,并产生与设计要求的抗压强度指标不相匹配的矛盾,这对防渗墙施工质量评定和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均有影响。对塑性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方法的研究过程,揭示了测量变形的支架和预压程序是影响塑性混凝土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建议采用符合塑性混凝土特性的全标距测量变形的试验方法进行弹性模量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赵家声 《水力发电》2001,(11):45-47,54
广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混凝土22万m^3,掺量粉灰1.6万t,每m^3掺用70余kg,且大多数情况是等量取代水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通过掺粉煤灰,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施工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变化其掺量还可调节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以适应滑模混凝土的滑升需要。  相似文献   
6.
压铸模的寿命取决于几种因素,包括:所用模具钢的化学成分、炼钢工艺的质量、模具的大小和设计、模具加工技术、生产环境、模具维护方案,尤其是热处理工艺。热处理过程中型腔的快速淬火有利于模具的抗热龟裂和开裂。然而,更快的淬火速度也将增加变形和淬火开裂的倾向。 这篇文章将讨论压铸模通过真空热处理后的机械性能和变形程度。涉及到模具的大小、模具钢的化学成分、淬火压力(从3×10~5~3×10~6Pa氮气正压)和分级淬火工艺的作用。这种比较将为决定模具制作成本和模具寿命之间的最有效平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日本大成公司在我国鲁布革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建设中的混凝土生产施工经验,指出合理的质量控制办法和严格的生产管理手段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C30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了水泥的相容性试验、室内基体试验、现场试喷试验,根据大量的试验资料确定施工配合比。从而开发出水泥用量仅428kg/m3、粉煤灰48kg/m3、钢纤维45kg/m3的C30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既满足了设计各项指标的要求,又降低了混凝土的成本。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等量取代法设计的掺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的实例,计算并分析了各种等级混凝土在不同粉煤灰掺量条件下的超代系数,结果表明超代系数具有随混凝土等级的提高而递减和粉煤灰掺量增加而递增的规律。因此,推荐采用等量取代法设计掺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既能提高其设计精度,还可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掺入CTF混凝土增效剂与未掺的混凝土在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三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由试验得出结论:在混凝土中掺用CTF后,可以明显地改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的和易性,并降低混凝土的成本,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抗渗性能、抗冻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未掺CTF的相当或有所提高,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有所减少,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