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2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冶河威州泉出露区的地形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及水质测试,对冶河威州泉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利用SWOT模型对其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分析,根据功能分区理论提出了今后旅游开发建议。分析认为,冶河威州泉作为典型的泉水-河流型湿地景观,泉水资源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与旅游开发潜力,但同时也存在开发落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劣势。开发初期宜采取"增长型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建立具有较高产业价值的湿地景观,利用市场的推动来更好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利用绿茶提取液还原制备的纳米铁(GT-NIP)对水中六价铬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的原理,通过向含水层中注入GT-NIP可望实现六价铬在地下水中的原位去除,但尚未得到验证。为此,首先利用绿茶提取液还原法制备纳米铁,然后考察了其对水中六价铬的还原效果,再利用柱试验研究GT-NIP对模拟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绿茶提取液制备的纳米铁为圆球形,大小均匀,直径约为10~20nm,且分散性较好,其中Fe2+含量为55.6%,Fe3+含量为44.4%。GT-NIP悬浮液在水中对Cr(Ⅵ)具有良好的降解能力,当GT-NIP浓度为1.0g/L时,反应1h,初始浓度为100mg/L的Cr(Ⅵ)去除率达到96.8%;在柱试验中,GT-NIP可以顺利穿透砂柱,平均出流百分比为68.6%。浓度为100mg/L的Cr(Ⅵ)溶液流过该纳米铁砂柱后,流出液中Cr3+浓度约为0.20mg/L,Cr6+浓度为0.10~0.25mg/L,即六价铬去除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使用H2O2和Na2CO3?1.5 H2O2所形成的两种类Fenton试剂对原油污染的土壤进行氧化修复,在比较两种试剂氧化效果的基础上,采用16srDNA技术对氧化后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a2CO3?1.5 H2O2所形成的类Fenton试剂对原油的降解效果较好,原油降解率达到50.48%;两种试剂氧化后土壤中的优势菌种均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同时氧化后土壤中的总功能基因含量下降,由原来的58 093 193个分别下降到36 282 211个和32 355 524个,而各种通路基因在总基因的占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海原盆地地下水化学同位素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初步分析了宁夏海原盆地地下水化学、同位素特征,认为:地下水化学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分带性,符合干旱区盆地的水质演化规律。水-岩相互作用从补给区的以溶滤-混合作用为主逐渐演变成排泄区的以溶滤-蒸发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对于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分析EKC假说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EKC影响因素、理论发展及实证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该假说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借助国际贸易的大环境,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清洁型技术、政策改革、公众教育和法律体系,力图降低环境拐点,压扁EKC曲线,建立经济、环境的双赢关系。  相似文献   
6.
将活性炭纤维毡进行表面预处理后对其进行表征,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活性炭纤维毡对六价铬(Cr6+)的吸附。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毡对Cr6+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是一种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的吸附过程;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使用活性炭纤维毡处理含Cr6+废水效果好,操作简单。活性炭纤维毡可以作为去除水中Cr6+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7.
为了查明制革污泥对包气带土壤的污染状况,以某制革污泥堆存场地内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污泥渗滤液中特征污染物在包气带土壤埋深0~200cm内的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不同形态氮及铬的分布规律,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对土壤中的菌群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制革污泥成分复杂、浓度高,高浓度的含盐量(99 000mg/kg)、氮素(30 900mg/kg)及铬(30 970mg/kg)已对埋深20cm以上的浅层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污泥中大量有机质及酸性物质导致浅层土壤pH降低和总有机碳(TOC)增大。随着土壤埋深增加,各污染物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埋深200cm处土壤中仍有一定浓度的有机氮(723mg/kg)及含盐量(7 070mg/kg)检出。研究区呈碱性的壤土对铬迁移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当土壤埋深大于40cm,Cr(Ⅲ)浓度即下降至200mg/kg,Cr(Ⅵ)浓度下降至小于2mg/kg。高盐度、高铬污染对土壤中部分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成为受污染土壤中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8.
Through the Fenton pre-oxidation followed by microbial degradation, this study ga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while avoiding its shortcomings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oil. The Fenton reagent coupled with different volumes of H2O2 was applied to the oil contaminated soil and then the microbial agents were introduced to biodegrade the residual oil for 15 day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ual oil in soil, the changes in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y after the Fenton pre-oxidation, and the biodegradation rate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ove factor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subsequent biodegradation rate, and the order of correlation is as follows: the ratio of TOC to NH4+-N (R2 = 0.9513) > the ratio of light oil components to the heavy oil components (R2 = 0.9095) > the propor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 carbon chain number of less than C23 (R2 = 0.8259) > the crude oil content (R2 = 0.7603) > the soil pH (R2 = 0.7492) >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R2 = 0.6506). During the biodegradation and pre-oxidation reactions of heavy oil components, an appropriate C:N ratio turns out to be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9.
石油污染黄土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修复西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利用优化原位土著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修复技术,在野外调查取样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的室内模拟降解实验。实验选择了不同温度(20℃、25℃、30℃、35℃),添加了氮、磷、镁、铁等元素和茅草类添加剂,适时补充氧气等。实验结果显示,土壤中石油含量在795.0mg/kg、1451.0mg/kg、1790.0mg/kg、2780.0mg/kg时,经过30~45d微生物的降解实验,土壤中石油含量降解率可达77.27%~89.06%,为黄土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纳米零价铁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技术。NZVI可以去除水体中的各种卤代烃(主要是氯代烃)以及Cr、Pb、As等重金属,但NZVI在水体中会由于团聚、沉淀和钝化等而降低其修复效率。将超声波技术和添加微生物方法与NZVI技术进行协同,以及对NZVI进行固体负载和表面改性是解决NZVI修复地下水时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后,探讨地下复杂环境因素对应用NZVI进行地下水修复的影响,以及改进NZVI水污染修复技术是利用NZVI修复地下水污染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