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太湖风浪对两种淡水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润润  逄勇  王珂 《人民长江》2007,38(11):124-126
用振荡试验方法模拟了不同扰动条件对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栅藻的生长的影响,利用动力扰动下悬浮态颗粒物含量与湖面风力影响下SPM含量的观测结果,确立了太湖5个湖区风速与这两种藻比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所模拟的扰动强度范围内,较小的扰动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和聚集,微囊藻和栅藻均在扰动强度为90 r/min面时藻比增长率最大;当转速大于该值时,随着扰动强度的加大,藻比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所以适宜的扰动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较大强度的扰动则抑制藻类的生长.由于各湖区风力产生的水体扰动存在差异,不同湖区最利于藻生长所需的风速也不同.和其他湖区比,湖心区的藻生长受风力影响最强,风速约2.4m/s左右时藻比增长率最大.  相似文献   
2.
内外源共同作用对太湖营养盐贡献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环太湖25条主要入湖河流的监测结果对入湖水量及污染物输入量进行分析,计算了不同季节外源对太湖营养物质的贡献量。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太湖梅梁湾水体开展5次野外试验,利用沉积物捕获器收集沉积物,采用Gansith公式法计算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并建立其与风速的关系;对代表不同风浪作用下的太湖悬浮物进行7次静沉降试验,计算悬浮物的静沉降通量,并建立其与风速关系。以3.7m/s为界对底泥悬浮沉降过程进行分解和概化,并利用近10年的风速资料估算太湖年均内源释放量。计算结果表明,全年外源负荷和内源释放对太湖营养盐的贡献总量COD为24.23万t、总氮为3.80万t、总磷为2 045.20t,其中内源所占比例分别为20.47%,20.44%和13.47%外源、内源对太湖的贡献量在不同季节有较大差异,夏季贡献量最大,春季次之。风浪作用下的COD、TN释放量只相当于外源输入量的25.7%,而TP释放量仅相当于外源输入量的15.6%。外源输入量对营养盐的贡献占据相当高的比重,太湖河道入湖污染负荷的增加是太湖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苏南运河污染特征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润润  程炜  逄勇  刘洋  鲍春晖 《人民长江》2009,40(21):66-70
利用苏南各市环境监测站2005~2007年的例行监测数据对苏南运河水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研究区污染源的调查,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研究区域污染源状况进行了评价,借助平原河网区水环境数学模型对研究区入湖河流对太湖营养盐的贡献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苏南运河例行监测断面超标现象显著,且污染程度有增有减,氮磷污染尤为严重;运河水质镇江段最好,苏州段次之,常州段、无锡段最差。研究区内污染负荷以生活污水的排放所造成的污染贡献率最大,占57.7%,工业点源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居第2位,占26.5%;氨氮污染所占比重最大,占44.3%,其次为TP,占30.1%。研究区域涉及的主要入湖河流入太湖的污染物通量占整个入太湖污染物通量的23%~29%。  相似文献   
4.
以最大日负荷量(TMDL)计划理念为基础,利用太湖新孟河流域水文水质、污染源资料,对照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对基于月水平的流域最大日负荷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基于TMDL值的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该流域全年TMDL值变化幅度较大,面源为该区域水质的主要污染源;面源污染负荷量在不同月份差异明显;根据污染物削减量的计算结果提示,并非每个月都要按照统一的削减标准进行排污控制,可根据TMDL计划科学利用和调控水环境容量,既促进环境保护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