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6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1.
加速作用对泥沙沉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泥沙的沉降试验中,泥沙由静止转入运动往往要经历一个加速过程,且不同粒度的泥沙其加速段的长度不尽相同的,为全面地了解泥沙的实际沉降规律,本文从过渡条件出发,考虑加速作用影响建立了单颗粒泥沙在静水中的沉降速率公式,通过计算分析表明,公式的结构是合理的,能较好地描述泥沙的实际沉降规律,对颗粒分析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长江中游瓦口子水道演变特点,并对三峡蓄水后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该河段的枯期滩槽格局是弯曲放宽型河道形态与来水来沙综合作用的结果:汛期来沙量大有利于完整边滩的维持,而中、小水年以及汛后退水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则易造成南侧冲刷,使金城洲两侧形成分汉格局.三峡蓄水后来沙量减少不利于该河段的航道稳定.  相似文献   
3.
长江干线宜昌至安庆段航道占整个长江干线航道的1/3,是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水上通道。目前,宜昌至安庆河段航道水深与上下游相比明显偏低,成为长江干线航运瓶颈。在全面研究宜昌至安庆段水运发展需求、航道尺度提升存在的问题、整治方案技术可行性、外部环境影响以及航道建设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宜昌至安庆河段提高水深的可行性,提出了未来该河段的航道建设思路,以为长江干线航道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下荆江莱家铺弯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河岸崩塌、滩槽变化频繁,不利于防洪、航运。经过收集整理下荆江莱家铺弯道近40 a的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滩槽变化及浅滩演变特点,并结合逻辑推理、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了河床演变影响因素,揭示了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弯道凸岸边滩将持续冲刷,遇较大洪水存在切滩隐患;弯道下游过渡段左侧的中洲子高滩崩退趋势加剧,致使弯道进口及过渡段河道展宽,形成交错浅滩,航道条件有恶化趋势。对该弯道河道治理及下荆江演变规律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河道护岸工程中,沉排顺水铺设可有效减少河床的溯源冲刷,但沉排排体受力情况十分复杂,对施工方案的制定有较大影响.依托长江下游黑沙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针对工程区域深水、大流速的情况,通过施工现场测试,首次监测了不同工况下沉排施工过程中排体和铺排船缆绳的受力情况,揭示了顺水沉排施工中排体和铺排船缆绳受力的一般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排布最大受力出现在排体将要脱离船舷时;排头梁、排体两侧受力要大于排体中部;排头沉放时,铺排船缆绳最大受力要略大于排体着床达到一定长度后的受力.  相似文献   
6.
高滩守护护底主要采用D型软体排,由于水下边坡易受水流的强烈冲刷,使得护底排外缘发生变形,进而影响护岸的稳定性,需要深入研究其破坏过程与机理。采用有限元法,针对典型砂土均一结构的岸坡,假定冲刷坑深度从5~30 m变化,研究了冲刷坑形成过程中边坡的变形及边坡剪应力、塑性区的扩展趋势,阐明了冲刷条件下D型排护底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在冲刷坑形成过程中,D型排护底的初始破坏范围为底部10~20 m范围内的土体,该范围与冲刷坑形成的坡比及深度有关,该规律可为荆江河段高滩守护工程护底软体排长度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双碳”目标的制定以及造纸废水重复利用政策的颁布,开发清洁高效、无二次污染的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意义重大。研究通过干湿交替-曝气氧化的技术方案制备了铁基催化剂,XRD、XPS等表征结果显示该催化剂的表层负载物为纤铁矿(γ-FeOOH)。建立了γ-FeOOH催化臭氧微气泡的反应体系,并系统研究了该体系对造纸废水生化出水中CODCr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当pH值为7、催化剂投加量为300 g/L、臭氧投加量为9.9 mg/min时,该体系对CODCr的去除率约为58%。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建立γ-FeOOH催化剂-臭氧微气泡催化与曝气生物滤池(BAF)的联合降解体系,该联合体系连续运行时,对造纸废水生化出水中CODCr去除率为60%~70%。该联合体系在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同时,无二次污染产生,无总盐引入,有利于造纸废水的循环利用,践行了“双碳”理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