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9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加热抽油杆是开采高凝稠油的装置。本文着重介绍了交、直流电热抽油杆的设计、使用性能的不同之处,供石油行业选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采出水中筛选出一株降解聚丙烯酰胺的细菌菌株——QSJU001.该菌株能在以聚丙烯酰胺为惟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对该菌进行16SrD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得的16SrDNA序列与GenBank中最相近的前10个菌株的相似性均为99%.利用该菌属与最相近的前10个菌株构建该菌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 KK14菌株的碱基差别最小.该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检测、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QSJU001与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 KK14亲缘关系最近,属于不动杆菌属.降解率实验结果表明,菌株QSJU001对聚丙烯酰胺降解率基本稳定在33%左右,对聚丙烯酰胺的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芽孢杆菌L-510对原油进行生物降解,经室内特性分析实验表明,经芽孢杆菌L-510处理后,原油中轻组分范围变宽,非烃组分含量平均增加2.09%,沥青质含量平均下降1.29%;原油含蜡量平均降幅为17.6%,胶质含量平均降幅为26.5%;原油的流动性得到改善,粘温曲线初始表观粘度与处理前相比降幅达50%。用该菌在葡北油田进行微生物吞吐现场试验,生产井经该菌处理4个月后,有效井达到80%,产液量增幅43.8%,产油量增幅51.4%。该菌株可广泛应用于采油工程领域,特别是微生物强化采油领域。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徐家围子低渗透油田开展了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试验采用一组由产气的甲烷球菌、分解石蜡杆菌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芽孢杆菌组成的配伍菌,改善低渗透油田水驱效果差、油井产量递减率偏高的生产问题。试验结果表明,4口试验井已累计增油534.3t,有效期超过110d,投入产出比达1:2.4以上。为高含蜡低渗透油田的增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生物的孢子调整油藏注水剖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e.  JH  乐建君 《国外油田工程》1997,13(6):34-38
为了克服一些常规方法在调整油井注水剖面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一项利用微生物的孢子调整油藏注水剖面的技术正在研究。分离出一株具有耐盐性,可产生内生孢子的菌种,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做了研究。该菌能生产生物聚合物,其孢子在大于500mD的贝雷岩芯中易于运移。采用特殊的营养物配方,有助于该菌萌发生产孢子并产生物膜,降低岩石的渗透率,通过室内不同注入方案的设计,可改变其在油层内运移深度以及降低岩芯渗透率。  相似文献   
6.
超小微生物在低渗透油田中的现场应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庆油田特低渗透油层、表外储层及断块低渗透油层3类不同油藏中开展了超小微生物解堵增产现场试验,试验所用的超小微生物采用营养缺陷法培养,菌体尺寸控制在0.5μm内。利用对营养物质比较敏感的超小微生物进入油层中,达到近井地带解堵增产的目的。现场试验17口井,累计增油超过2 630 t,有效率达76.4%,作用期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7.
萨南油水过渡带微生物解堵现场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萨南油水过渡带应用微生物解堵的现场试验情况。通过10口低产低效且高含水(含水60%~95%)试验井的现场应用,已累计增油1445 t,平均单井增液在50%以上,个别井高达到几倍,有效期大于6个月,最长13个月,平均单井增油145 t,有效率在70%。试验井微生物解堵后功图泵效提高10%~30%,节省了洗井作业费用,投入产出比大于1∶5。  相似文献   
8.
利用活性污泥采油的生物工艺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活性污泥采油是一项新技术。大量实验表明,活性污泥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驱油能力,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本文探讨了利用活性污泥采油的特点,并对其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乐建君 《石油钻采工艺》1991,13(4):62-62,70
据统计资料表明,在美国的生产油井中,已有66%的井难以出油,一些油田由于一、二次采油开采程度低,使大量的原油存留在油层内。据此,美国的研究人员推出一种利用微生物技术使即将枯竭的油井恢复生产。这种方法通常以水作载体,将微生物注入油层,微生物在地层内传播、繁殖和代谢的过程中增加原油的产量。目前,这一技术已在美国一部分油田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内源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效果,分析了大庆油田内源微生物驱油前后油水界面张力、采出液水质生化指标、细菌群落结构和采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入营养剂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25%,采出液中产生了一定量的乙酸、乳酸等低分子有机酸;营养剂激活后微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激活后主要优势菌群为弓形杆菌属、陶厄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和梭菌属;注入营养剂后试验区块平均日产液量由456 t增加到528 t,平均日产油量由15.2 t增加到28.5 t。矿场试验注入的营养剂定向激活了有益功能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