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库车坳陷复杂山地宽线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库车坳陷山地地震勘探受复杂地表和地下条件影响,激发和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构造成像困难,影响地下构造形态认识和油气资源评价.在西秋里塔格构造带进行了宽线采集技术攻关,针对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首先对宽线主要采集参数如道距、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接收线距和激发接收参数等进行了详细论证,然后根据论证结果选择2炮3线、单线480道接收的宽线观测系统进行了资料采集.与常规二维采集相比,宽线采集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山体区资料信噪比低,浅层反射弱和中、深层成像难的问题,所获得的剖面品质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内幕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观测方位角较窄,面元较大,覆盖次数低,存在缝洞体成像横向偏移归位不足、小缝洞体识别和裂缝预测精度低等问题.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特点,详细分析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和横纵比等主要观测参数对缝洞储层成像和油藏精细描述的影响,在塔北哈拉哈塘地区设计并首次实施了高密度全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道密度达100×104道/km2.通过实际应用改善了缝洞储层的成像效果,显著提高了小尺度缝洞储层的识别精度和裂缝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厚黄土区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勘探的难点.受地表巨厚黄土的影响,激发和接收条件较差,地震波吸收和衰减严重,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严重影响该区油气勘探的发展.为落实非地震勘探发现的柯西2号构造,在该区进行了二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针对工区特殊的表层结构,通过综合试验选定了最优化的组合激发参数,同时采取了检波器大基距组合接收、宽线观测系统和精细表层调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获得的地震剖面品质较以往有了质的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地质任务.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复杂山地山前带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天山造山带的交汇处,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地下构造高陡破碎,与复杂多变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共同造成地震原始数据信噪比极低,构造成像困难,是国内少有的超高难度探区。受地震资料品质影响,该区油气勘探长期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地震勘探攻关,采集方面加强近地表调查及激发接收参数优选,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开展线束地震及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处理方面探索多重联合约束初至层析反演、黄土区“黑三角”带强能量噪声压制、真地表速度建模和深度偏移成像等技术。经过技术攻关,地震资料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发现和落实了一批钻探目标,首次在侏罗系砂岩和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取得两项重大突破,打开了塔西南山前带油气勘探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叠前偏移成像效果与观测系统密切相关,明确观测系统参数变化对成像效果的影响对观测系统优化设计至关重要。利用复杂构造区三维物理模拟数据和实际采集的宽方位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观测系统参数的退化处理试验,分析了道密度、观测宽度、线距变化对叠前深度偏移的影响。分析表明:1)观测宽度影响构造成像效果,增加观测宽度利于提高深层构造的断点、断层、断裂下盘成像清晰度和陡倾角同相轴的连续性;2)有效道密度和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影响偏移噪声的强弱,提高道密度和炮检距的均匀性利于压制偏移噪声,提高剖面信噪比;3)接收线距影响中浅层有效道密度和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采用较小的线距获得更高的中浅层有效道密度和更均匀的采样结果,利于保证中浅层成像效果。研究认识可望为复杂构造区观测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方面总结了宽方位地震勘探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方向作了预测,得出以下认识:1宽方位地震采集的核心理念是如何经济可行地获取宽方位数据体,陆上多采用可控震源高效激发实现,螺旋采集技术结合震源同步激发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海上采集效率,降低勘探成本; 2炮检距向量片(OVT)技术是面向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的一项新技术,考虑了宽方位观测带来的方位各向异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保留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有望在复杂构造地震成像和储层描述中发挥更大作用; 3在HTI介质中地震波能量衰减方位各向异性程度较其他属性要明显,且对裂缝尺度和流体类型敏感,今后业界将应更加关注综合利用地震波能量衰减、频率、相位方位各向异性提高裂缝预测精度; 4宽方位地震观测在高陡构造和复杂断块成像、岩性和裂缝型储层预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已得到实践检验,但对于诸如复杂山地等地表起伏剧烈、速度纵横向变化大、静校正问题严重的地区,在相关处理技术未完善的情况下,应慎用宽方位地震观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