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20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该文根据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及其各层序地层单元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发育特征,从他生旋回和自生旋回的角度分析了3种河流类型形成机制的差异,并根据他生旋回的控制因素———基准面的变化情况,划分出了本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低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辫状河为特征;水进体系域以垂向加积为主,以发育网状河为特征;高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低能曲流河为特征;水退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高能曲流河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S_1+S_2为29.71~118.62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1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以藻类体湖泊生物为主;下部含煤段油页岩发育于湖沼环境中,含油率较高,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小,且与煤和炭质泥岩互层,w(TOC)为13.80%~48.80%,S_1+S_2为39.31~162.12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是影响这两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层序是层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的层序地层划分技术是该理论的核心,沉积层序的内容格架,特别是体系域内高频旋回空间叠置规律的研究是层序地层划分的关键。该理论是一种高精度的地层分析方法,但是在陆相盆地的应用中有其局限性,有待于地质学家的进一步完善。当前在松辽盆地应用理论来提高地震解释分辨率和解释精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煤与油页岩广泛发育,但勘探程度较低,煤与油页岩沉积环境及成因研究较薄弱。利用团鱼山地区QD-2全取心井,通过岩石热解、有机碳、工业分析、GC和GC-MS等分析,开展研究区煤与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油页岩属于高灰分含量、低总有机碳含量、低—中含油率油页岩;而煤属于低灰分含量、高总有机碳含量、低变质的褐煤。煤与油页岩样品中均检测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类及芳烃类化合物。在气相色谱图上,煤与油页岩正构烷烃呈前低后高单峰式分布;煤样品Pr/Ph高于油页岩,规则甾烷相对含量为C29>>C28>C27,芳烃类中,倍半萜类和二萜类化合物丰富。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煤与油页岩均处于未成熟演化阶段,有机质来源以陆生裸子植物为主。油页岩形成于弱氧化的淡水浅湖环境,而煤则形成于氧化的沼泽环境,因此研究区煤与油页岩在有机质来源上无较大区别,而在沉积环境上差异较大。对比分析发现,有机质类型、来源及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柴达木盆地团鱼山地区石门沟组含煤段与页岩段油页岩存在不同的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5.
梅河盆地位于敦化—密山断裂带内,为中国东北地区古近系重要的断陷聚煤盆地,含煤层位主要为古近系梅河组下含煤段和上含煤段。通过野外踏勘、岩心和显微镜观察,识别出梅河盆地下含煤段和上含煤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浅湖及湖沼亚相,其中煤层主要聚集于扇三角洲平原以及湖沼环境中。在野外露头剖面、测井曲线、岩心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梅河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梅河组下含煤段至上含煤段共发育3个三级层序,其中下含煤段发育在层序I中,上含煤段则在层序III中,每个三级层序均发育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通过对研究区134口钻孔层序内沉积相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体系域中沉积相和煤层分布特征不同,湖沼聚煤环境主要发育在层序I中TST和HST中,而扇三角洲平原聚煤环境主要发育于层序I中LST和层序III中,在TST和HST中湖沼环境沉积的煤层厚度大、连续稳定,为梅河盆地经济可采煤层,在层序I的LST中和层序III中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煤多数薄且不连续,不具备经济可采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下白垩统淘淇河组发育典型的湖底扇沉积.根据地化、岩芯、测井并结合粒度分析等资料,认为本区湖底扇发育于淡水还原环境中,将湖底扇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以及6个微相.本区湖底扇主要发育于同生断裂控制的陡坡一侧,受控于同生断裂的幕式构造活动,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的滞水环境中,属于阵发型湖底扇.湖底扇相砾岩及砂岩易形成岩性圈闭,其中以中扇辫状沟道微相浊积岩系储集条件最佳.  相似文献   
7.
柴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含煤段砂体分布广、厚度大,有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曲线分析,并利用频率曲线、概率累计曲线、C-M图分析、散点图分析等对各微相沉积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石门沟组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进一步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和水上分流河道、水上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及席状砂6种沉积微相; C-M图表现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特征,席状砂、分流河道间、河口坝主要集中在QR段,搬运方式以递变悬浮为主,水下分流河道集中于QPPO段,以跳跃搬运方式为主,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集中于PO-ON段,滚动组分较多,以跳跃搬运方式为主;砂岩总体向上变粗,呈逆粒序特征;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概率累计曲线均为2段式,以跳跃组分为主,三者曲线斜率依次变小,沉积颗粒分选变差,水动力增强;水上分流河道微相水动力最强,概率累计曲线为3段式,以跳跃组分为主,存在滚动组分,曲线斜率最小,分选最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煤系与湖相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差异,采用沉积与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对比了抚顺盆地始新统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有机质类型、丰度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认为不同沉积环境中水体性质、有机质来源、生产率和保存条件的差异造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改变.结果表明:古城子组烃源岩具有总体大于10%的TOC(总有机碳)和小于5%的饱和烃含量,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高Pr+Ph含量和藿烷/甾烷)显示有机质来自淡水沼泽中的高等植物;计军屯组纹层状油页岩和γ-蜡烷表明湖泊水体的加深和咸化,水生有机质增加和稳定水体分层造成中等-高的TOC和逐渐升高的饱和烃含量;西露天组烃源岩具有强烈变化的TOC(0.23%~16.91%)和继承性可溶有机质组分,β-胡萝卜烷指示有机质来自高生产力的浅水、咸化湖泊藻类.因此,沉积环境的改变引起有机质来源和生产率的变化,湖泊水体分层与否控制水体中有机质保存,沉积旋回(短期基准面变化)造成垂向有机质丰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典型地区的解剖和分析,建立起松辽盆地上株罗统一上白垩统地层格架,并按层序四分原则划分出体系域和准层序。对不同超层序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指出油气在不同体系域内在生储盖规律及其隐蔽性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北地区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和美国犹他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油页岩中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探讨其对两地油页岩在有机质来源及古沉积环境上的差异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在GC谱图上,桦甸油页岩Pr/Ph为1.47~2.03,具姥鲛烷优势;而绿河油页岩Pr/Ph为0.34~0.44,具植烷优势.GC-MS分析表明:桦甸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C27+C28)/∑C29为0.63~2.52;绿河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钝角不对称"V"型分布,∑(C27+C28)/∑C29为0.96~1.20.桦甸油页岩萜类化合物中萜烯>ββ构型霍烷>αβ构型霍烷,以C29萜烯占优势:绿河油页岩中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并检出丰富的Υ-蜡烷和β-胡萝卜烷.两地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揭示:桦甸油页岩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但细菌及藻类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大,主要形成于弱还原淡水沉积环境;绿河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细菌和藻类等水生生物,主要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