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5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前言近年来 ,濮城油田油藏储层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高渗透、次生大孔道的产生 ) ,水淹层平均渗透率提高了 3 0 -5 0 0倍 ,平均孔隙喉道半径提高了 3 -1 0倍 ,注水井单层窜吸情况严重 ,层间矛盾十分突出。加之 ,部分注水井水泥环由于早期固井质量、射孔、酸化压裂施工、地应力长期注水压差波动及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水泥环裂缝或水泥环附近的近井地层发和窜槽 ,造成层间注水互窜 ,形成了严重的层间干扰。另外 ,水泥返高以上套管由于管柱蠕动磨损、点蚀形成的损坏穿孔 ,也造成了严重的注水漏失。在现有的注水井 5 49口中 :事故水井…  相似文献   
2.
根据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储层类型CO2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注水开发时,正复合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均质储层次之,反复合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差。气水交替驱时,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正复合储层次之,反复合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差。因此,注水开发时,要优先选择正复合储层,注入井应在低渗透区,生产井应在高渗透区;储层改造时,应尽量提高生产井附近的渗透率。交替驱开发时,要优先选择均质储层,或渗透率差异较小的储层,其次是选择正复合储层。  相似文献   
3.
沙二下油藏是濮城油田的主力开发单元之一,平面和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状况差,井况损坏严重,影响油藏的进一步开发。为了合理的开发油藏,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提出了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研究主要集中于胜任力的定义、构成因子和模型的初步探索。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的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还需在实证研究和模型的建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油藏井网不完善,开展改善开发效果的挖潜研究,首先根据剩余油分析结果,部署挖潜井组;其次根据注采井距及井网密度研究,合理确定井组注采井距;最后进行井网重组,确定挖潜层段。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沙三段油藏1979年投入开发,油水井投产后多经过二至三轮的压裂或酸化,油水井井况损坏十分严重,再加上合采合注井破坏了油藏原有的注采对应关系,进一步加大了层间矛盾,致使井网失控,油井含水大幅度上升,老井产量递减加剧,油藏开发效果明显变差。面对产量紧迫的局面,我们从2001年开始对沙三段进行整体调整和技术改造,目前S326—10单元己基本调整完,S3S5—10、S3S1—4单元的调整方案已得到局老总的肯定,渊整工作正在进行中。下面就整体调整及技术改造的做法及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根据濮城油田沙三上5-10油藏开发后期面临的困难,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对储层和构造进行研究和验证,并结合开发中的动态关系对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进行研究,部署适合低渗油藏开发后期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8.
根据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与水驱和连续注气方式相比,气水交替驱能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气水交替驱过程中,在一定井底控制压力下,最佳气水段塞比是变化的,它与渗透率、注气速度和井底压力等因素有关。最佳气水段塞比对渗透率的变化比较敏感,注气速度其次,井底控制压力再次。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最佳气水段塞比逐渐减小,而采收率也逐渐减小。渗透率在一定范围内,渗透率越低,气水交替驱的效果越好。这也从理论上证明,与中高渗透油藏相比,气水交替驱更适合低渗透油藏。它为油田CO2驱油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根据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研究CO2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与水驱和连续注气方式相比,交替驱能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衰竭开采后进行气水交替驱时,随着注入时机的推迟,采收率先是快速增加,然后逐渐降低,不过采收率变化幅度较小。注水开发后进行气水交替驱时,随着注入时机的推迟,采收率先是快速降低,然后逐渐增加,采收率降低幅度较大。注水开发后,经过一段时间焖井,再进行气水交替驱,焖井时间与采收率关系比较复杂,最佳焖井时间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