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4篇
石油天然气   1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美洲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美洲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目前年产油气总量在3×108t以上(油当量),剩余探明原油可采储量为134×108t,剩余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为7×1012m3,储产比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通过讨论南美洲的地质背景,从盆地分析出发,将南美洲沉积盆地分为5个类型,并讨论它们的分布特征与含油气性的差别。根据南美洲各国油气资源状况和勘探程度,认为南美洲必将成为目前及未来若干年内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无论从资源状况还是投资环境看,南美洲各国均是中国在对外合作勘探开发的国家地区中占有极强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薄片、X衍射、常规扫描电镜、高分辨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压汞、氮气吸附等方法,结合有机碳含量(TOC)与孔隙度的分析,对川东南不同深度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微观结构和微孔体积进行了研究。该区深层D1井和浅层J1井页岩储层硅质、黏土、碳酸盐等矿物除含量上略有差异,纵向变化规律相近,仅硅质含量大于40%的优质页岩层厚度不同。深、浅层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微孔隙都以有机质内微孔为主,常见粒缘缝(隙)、微层(页)理缝,粒间微孔因有机质充填而不发育;底部优质页岩储层表现为结构各向同性,向上纵横向结构各向异性变强,单一微纹层厚度变薄,微层理缝密度增加;底部优质页岩层段TOC高,向上明显降低;底部储层孔隙度高,向上降低,表明有机孔隙的贡献大,但孔隙度降幅明显小于TOC,应与页岩中存在较多的无机孔隙有关。深、浅层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纵向上矿物组成、微观结构、TOC、孔隙度随深度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与浅层J1井相比,深层D1井底部优质储层具有微孔、介孔、大孔与总孔体积数量更大的特点,这与深层D1井储层存在较多的粒缘缝等无机孔有关。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在深埋条件下孔隙保持较好,具有良好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3.
委内瑞拉油气资源及勘探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了委内瑞拉各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为例,提出委内瑞拉是海外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点战略选区之一。委内瑞拉是世界上油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针对像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目前就存在一个向盆地深部的勘探问题,特别是在马拉开波盆地的东部及东委内瑞拉盆地的埃尔富里尔/基里基雷、大阿纳科油气区,会有重大油气发现的可能。因此,委内瑞拉是一个油气勘探值得期待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由周荔青和金之钧两位教授合著的《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岩复式成油气系统》一书,已于2011年8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全文50余万字,中国科学院田在艺院士欣然撰写了近8千字的序言,充分肯定了作者们在研究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川东南地区焦石坝构造、丁山构造以及南部长宁黄金坝构造页岩气普遍存在超压现象,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存在由3个隔板构成的2个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下封存箱位置与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层段相当,由上奥陶统临湘组与宝塔组致密含泥灰岩、瘤状灰岩形成页岩气封存箱的底部封隔层;顶板位于龙马溪组龙一段一亚段的中部,由火山灰蚀变黏土岩夹层、薄层碳酸盐岩及泥岩互层组成,同时形成上封存箱的底板;上封存箱顶板位于龙马溪组二段与龙一段分界处,由泥岩或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互层组成。研究认为页岩气封存箱顶、底板封隔层含致密碳酸盐岩或碳酸盐岩薄层并与泥岩互层时具有更好的封盖能力。封存箱顶底板与封存箱内部在测井曲线上(如声波、电阻率、自然伽马等)存在差异。上、下封存箱内部特征也不同:上封存箱内页岩微观结构显示强的各向异性,石英含量低、黏土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质孔隙连通性差,全烃含量低,孔隙度低;下封存箱内页岩微观结构显示各向同性,石英含量高、黏土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相连,有机孔相通,连通性好,全烃含量高,孔隙度高。该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经历了早期快速埋藏、有机质未熟低熟、以正常流体压力系统为主的封存箱雏形阶段,快速深埋大量生烃的液态烃类流体超压封存箱形成阶段,深埋及高过成熟大量生气的超压封存箱形成阶段,以及晚期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改造定型阶段,最终形成由3个隔板组成页岩气底封顶盖、地层侧向倾伏及逆断层侧向封堵、空间上相互叠置的上、下2个互相独立的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孔隙度高、有机质含量高、连通性好及压力系数高的下封存箱是页岩气高效开发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古原洋裂谷与地幔柱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该区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发育地幔热柱——大陆裂谷到大洋扩张之间的地幔柱.库鲁克塔格震旦纪火山岩构成一个典型的双峰值火山岩系,主要由酸性火山岩与基性火山岩组成,缺少中酸性火山岩.基性火山岩的稀土模式为陡右倾,富轻稀土,与地幔热柱成因的玄武岩具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寒武与奥陶纪由东至西沉积相展布依次为盆地相、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局限-开阔台地相,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因此提出了库鲁克塔原洋裂谷和满加尔初始被动大陆边缘的新见解.环满加尔初始大陆边缘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伦坡拉盆地主要发育下第三系牛堡组烃源层系,主力烃源岩为牛二段及牛三下亚段,牛三上亚段也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烃源岩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主要发育于深- 半深湖相区,蒋日阿错凹陷烃源岩厚度最大。烃源岩具有机质丰度中等,母质类型优良,成熟度主体偏高的特点。自始新世末期以来,伦坡拉盆地长期具有成藏的油源条件,早期的源岩为牛二段,晚期则以牛三下亚段为主。总体上看,伦坡拉盆地具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石油资源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德燎 《中国石油勘探》2005,10(1):55-60,64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该区大约有100多个沉积盆地,目前已发现含油气的盆地有47个。东南亚地区最终石油资源量为233.7×108t,最终天然气资源量为26.5×1012m3,分别占世界的7.5%和8.1%。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文莱等国,是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自东向西封闭,拉萨地块拼合到亚洲大陆块上;4)主洋盆俯冲阶段(K1—E2),主洋盆急剧向北俯冲,形成冈底斯陆缘火山弧和日喀则弧前复理石堆积,喜马拉雅地区由被动边缘沉积(K2-3)向局部残留“台型”浅海沉积过渡(E1—E22);5)碰撞阶段(E23—Q),从始新世晚期起,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中生代特提斯海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南海东北与南部边缘中生代时中特提斯海与西太平洋沟通。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俯冲阶段(T2—J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该洋盆是古特提斯的直接延伸部分;2)中国东部J2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5 Ma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向北移动(J2—K1)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西南日本—琉球群岛—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岩浆带。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   相似文献   
10.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前陆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前陆盆地可分为5类,即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具有一些相似的成因特征,如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沉降曲线呈陡、缓、陡3段;沉积物遭受挤压变形.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分出3到5个变形带等。形成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中的前陆盆地具有不同的充填特点和盆地结构,也具有不同的油气远景。周缘前陆盆地是由于陆-陆碰撞,在俯冲板块上产生的挠曲盆地,常由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具有双层结构,早期发有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巨大,发育厚度较大的生油岩系;后期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向上变粗的序列,发育有较厚的储集岩系。这类前陆盆地具有极好的油气远景。孤后前陆盆地与A型俯冲作用有关,可以由弧后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可具双层结构或仅有单后结构,早期发育火山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大,发育有较厚的生油岩,后期为火山磨拉石盆地。这类前陆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破裂前陆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了块状隆起和基底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类盆地中沉积岩层厚度不大,油气远景欠佳。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于板内,远离碰撞造山带,可能与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盆地充填具双层或单层结构,以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主,早期复理石不发育。这类前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走滑前陆盆地发育于大型陆内走滑系的两侧,伴有拉分盆地,盆地充填具单层结构,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沉积中心明显呈雁行排列。这类盆地油气远景有限。前陆盆地的结构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自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发育山前冲断带、前陆坳陷、前缘斜坡和前缘隆起等构造单元,相应地具有各自的油气藏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