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盐系地层岩性油藏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潜江凹陷岩性油藏储层与非储层之间波阻抗差异小,储层薄,波阻抗反演存在多解性且不能定量预测等问题,探讨了盐系地层岩性油藏预测的研究思路和配套技术。对潜江组盐系地层的岩石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储层预测方法:①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确定潜江凹陷岩性油藏的有利分布区}②通过基于模型的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获得的波阻抗数据体进行砂体描述;③利用地震约束测井反演方法,对自然伽马和密度等岩性敏感测井参数进行反演,得到拟测井参数反演数据体,在此基础上对砂体厚度进行预测,对储层进行定量评价;④利用多信息含油性预测方法对储层的含油性进行评价。在潜江凹陷广北油田,应用上述岩性油藏预测方法预测了储层发育区域,部署的广43—1井钻遇的某砂组与预测的厚度吻合,试获38.0t/d的高产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沙三段下亚段储层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沙三段下亚段发育湖泊相、三角洲相和浊积扇相等成因类型的砂体,地层埋藏深度变化大,成岩作用复杂。通过钻井取心、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研究了该区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以及多期次的溶解作用是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原始孔隙损失较大。自晚成岩A期到晚成岩B期,因有机质成熟过程、粘土矿物转化、烃类与硫酸盐矿物的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等造成的酸性地层水介质,使次生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2、3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岩心观察,认为工区盒2、3段,不仅仅发育单一河流相沉积体系,而是发育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识别并划分了工区内沉积相、沉积亚相、沉积微相.另外,对工区特有沉积特点的研究,结合沉积过程和岩性特征,对重点沉积微相进一步划分为超微相.早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克拉通沉积阶段,盆地内部坡度非常平缓的地形和北部蚀源区的抬升是形成大牛地气田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的主要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4.
潜江凹陷潜江组粒屑碳酸盐岩性主要发育阚粒石灰岩、砂屑灰岩、泥晶砂屑云岩、藻团块灰岩等。研究认为,其沉积主要受风成湖浪和湖流以及古地形控制。依据古地形、水动力等分析,探讨了其沉积模式。分析化验资料统计表明。该类岩石主要发育粒间溶孔,有很好的储油气性,是江汉油田今后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薄片、岩石物性、孔渗等分析化验资料研究表明,八面河油田沙三段和沙四段的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溶孔为主,中高孔、中高渗、中高喉,储层物性很好。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最有利储层。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等特征将沙三段和沙四段储层划分为四类,其中Ⅰ、Ⅱ类储层是开发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6.
广北油田为一上倾尖灭的岩性油藏 ,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在储层精细标定的基础上 ,通过储层地质建模与正演 ,建立Eq3 4 油组的储层地震响应模式 ;借助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约束反演等技术 ,对Eq3 4 1 油组储层进行预测并优选滚动探井广 43 - 1井钻探 ,结果钻遇油层 2 3 8m/1层并获高产 ,新增地质储量 73× 1 0 4 t,取得了滚动勘探的成功 ,为江汉盐湖盆地同类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八面河油田广北沙四段为例,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对已知取心井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将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沙四段一至四沙组划分为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并运用地层旋回等时对比技术,对该区不同钻井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并预测出6个岩性圈闭,实钻1个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在详细研究岩心、测井以及室内化验分析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该区的构造背景,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沙四段的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沙四段1、5砂组以滨湖、浅湖、滩坝相沉积为主;2、3、4砂组以扇三角洲-三角洲相沉积为主,物源来自东南部。  相似文献   
9.
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特点,提出了利用油藏精细描述的方法确定剩余油分布区,认为水平井、侧钻井、大位移多靶点定向井等特殊钻井技术以及注采工艺等措施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油气采收率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八面河油田面120块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为了探索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指导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以单砂层为研究单元,应用物理模拟试验方法,探讨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对各砂层的含油性有很大的影响,渗透率级差越大,砂体含油性越差;渗透率级差越小,砂体含油性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