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9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西坳陷T3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区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通过对烃源岩分布与演化、古构造、古隆起的分析以及对裂缝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系统研究 ,划分出了有利勘探区带 .结果表明 ,上述因素对上三叠统成藏具有控制作用 ;灌口—平落坝、大兴鼻状隆起、孝泉—丰谷、中坝—鸭子河、老关庙—九龙山构造带为构造圈闭领域有利勘探区带 ;川西—川中过渡带内须二段地层尖灭带为岩性圈闭领域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
从源盖时空匹配关系预测徐家围子断陷的天然气远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研究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源岩发育、地球化学、生气特征和盖层发育、封闭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气源岩与盖层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匹配关系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徐家围子地区登二段泥岩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之间和徐家围子泉一、二段泥岩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之间时间匹配关系均较好,但前者略好于后者,这是造成该区登二段盖层之下天然气分布多于泉一、二段盖层之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徐家围子地区登二段和泉一、二段泥岩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在空间配置关系上以徐家围子地区中心处登二段源岩和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质量为最好,这可能是能在升平、汪家屯和昌德构造多个层位上获得工业气流的重要原因。登二段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泥岩质量空间匹配关系好于泉一、二段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质量空间匹配关系,这是造成登二段之下天然气聚集多于泉一、二段盖层之下的又一重要原因。认为从盖源时空匹配关系上可以判断徐家围子断陷中心处应是徐家围子地区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尼日尔三角洲东北部的里奥-德雷盆地发育多条阿卡塔组泥底辟构造带,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泥岩隆升幅度及其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将泥底辟划分为复杂形态刺穿型和简单形态隐伏型两类。平面上,泥底辟主要呈近SN向的条带状和圆点状展布,并影响上覆地层的发育,形成3类正断层。泥底辟主要经历了中渐新世之前的初始沉积-微弱活动期、晚渐新世-中新世的强烈隆升活动期以及上新世至今的微弱活动-整体埋藏期等3个形成演化阶段。泥底辟的发育除受到重力滑动作用及上覆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影响外,还受到盆地东南部大西洋转换断层及泥下基底断裂的影响。对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泥底辟对圈闭、储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产烃潜力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分类、成因、分布、生烃能力及主生气期等方面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分布在泥页岩中的原生-同层沥青和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后生-储层沥青,按全岩光片形态及光性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在层系上以灯影组沥青含量较丰富,在区带上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分布多,从坳陷带(0.41%)、斜坡带(0.93%~1.13%)、隆起部(2.4%~5.41%)沥青含量逐渐升高;沥青在古风化面含量最高,向下沥青含量相对降低.震旦系灯影组沥青形成于中侏罗世,主生气在早白垩世,晚于干酪根,生烃能力强力,可形成中型气田规模.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是煤层自生自储的非常规天然气,它的生成、赋存及产出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煤层气勘探中引入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提出与应用煤层气系统,给煤层气勘探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综合分析煤层空间分布、生储盖组合、煤岩煤质和含气量等静态因素及构造埋藏史、水动力场、古应力场等动态因素,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煤层气勘探目标区煤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体分析煤层气的生成、聚集子系统,全面认识煤层气富集高产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对煤层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6.
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四川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的前陆结构特征明显,前陆冲断带和前缘隆起带发育,但受后期大巴山褶皱造山带的影响,早期北东向构造带被晚期北西向断裂复杂化。通过山前骨干剖面的平衡剖面分析和变形量计算,认为米仓山前大的构造变形发生在早三叠世末,而不是中三叠世末,并且由西向东构造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形成时间变晚。受构造变形时序影响,米仓山前叠瓦冲断带、黑池梁断鼻、涪阳坝断块和南阳场区块的成藏条件具有显著区别,勘探中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地区发育飞仙关组优质烃源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四川盆地已发现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熟度高、有机质丰度低的特点,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的实验测试手段,研究了川西北剑阁县上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新鲜露头剖面的泥灰岩和含油灰岩样品。结果表明:飞仙关组泥灰岩属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的低成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1.94%,产烃潜量为10.29 mg/g,氢指数为523 mg/g,H/C原子比为1.25,干酪根碳同位素值为-27.5‰,有机组分以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具有很强的荧光效应,镜质体反射率为0.48%。从含油灰岩中分离的原油与泥灰岩具有相似的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如饱和烃的Pr/Ph值,原油为0.73,泥灰岩为0.57;原油的甾萜类化合物分布正常,没有检测到遭受降解破坏的迹象,并与泥灰岩的甾萜类化合物特征相似,表明原油和泥灰岩之间具有很好的对比性。证实了该套烃源岩在成熟程度适当的条件下具备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8.
含泥碳酸盐岩埋藏条件下溶蚀作用的实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验模拟埋藏条件下含泥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分析了粘土矿物的富集程度和赋存状态。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粘土矿物含量是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在80~160℃时达到极值。而粘土矿物的赋存状态从主要分布于裂缝中到包裹状再到残余于裂缝之中。溶蚀率大致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中在160℃、48MPa条件下获得了最高的溶蚀率。碳酸盐岩泥质含量的差异对溶蚀率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粘土矿物的赋存状态似乎更为重要。随着溶蚀作用的继续,粘土矿物对溶蚀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在80~120℃时,粘土矿物减缓了溶蚀率增加的速度,但是温压继续增加时,这种影响又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
川西前陆盆地勘探思路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受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影响,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形变、沉积充填、圈闭类型在平面分布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靠近龙门山前构造形变较强烈,地层倾角较陡,远离龙门山构造较为平缓;盆地中充填的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为主,龙门山的多期推覆活动以及推覆作用的向盆内推进,造成盆内地层以向上变粗的反粒序为主和沉积中心的有序迁移;靠近龙门山前主要以发育构造圈闭为主,进入盆内则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地层水矿化度也表现为自龙门山向盆内增高.由此看来,川西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必然具有不同的成藏条件,当然也应采取不同的勘探战略:龙门山前应中浅层兼顾,以构造圈闭为主要对象进行立体勘探;前陆深坳区,地层异常压力高,具有形成深盆气的条件,是深盆气的有利勘探场所;前陆隆起区应特别注意须家河组二段的尖灭区,以构造-岩性型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燕山期古隆起是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的运移指向区,应以浅层侏罗系天然气勘探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领域   总被引:29,自引:15,他引:14  
四川盆地经历了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2个演化阶段,天然气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烃源岩和储层层系多、气藏类型多。根据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将其储盖组合分为克拉通下部层系、克拉通上部层系及前陆盆地层系。指出天然气藏在这3大构造层系中均有分布,但绝大多数分布于克拉通上部层系和前陆盆地层系中;克拉通下部层系天然气分布主要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克拉通上部层系气藏分布主要受开江-梁平、泸州-开江古隆起和环海槽分布的有利相带所控制,前陆盆地层系油气藏分布主要受冲断带、前渊和前缘隆起控制。通过分析,认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川东地区石炭系、蜀南嘉陵江组、米仓山前缘、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浅层、大巴山前陆盆地等9大领域是近期勘探和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