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5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
聚酰胺-胺星形聚醚原油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1.0G、2.0G、3.0G 乙二胺为核制备了星形大分子聚酰胺-胺,并与环氧丙烷、环氧乙烷进行烷氧基化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多分支结构的二嵌段聚醚类破乳剂。采用浊点法测定了系列破乳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单滴法测量了降低油水界面膜强度的能力,针对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进行了破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聚醚破乳剂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对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脱水率超过90%,具有良好的破乳性能和适应性;破乳剂起始剂聚酰胺-胺代数越高,分支越多,所合成的聚醚破乳剂性能越好;随着聚酰胺-胺的代数及破乳剂质量浓度的增加,油滴液膜排液时间缩短,半生命期减小,破裂速率常数增大。  相似文献   
2.
聚酰胺-胺类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酰胺-胺(PAMAM)类树状分子是一类高度支化、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分子尺寸和构型高度可控的树枝状大分子,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使之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迅速发展为研究热点之一。将PAMAM类化合物在生物医学与自组装模板两大重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对此类大分子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丙烯酰胺、疏水烷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基烷基氯化铵季铵盐和非离子聚醚丙烯酸酯四元无规共聚,合成了一种抗温耐盐型水溶性两亲聚合物稠油降粘剂,其降粘稠油的能力优于OP-10小分子表面活性剂降粘剂、普通聚合物以及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在1 500 mg/L低使用浓度,对中低粘度稠油,无掺稀油条件下,降粘率超过98%,可完全替代掺稀油开采;对中高粘度稠油,降低稀油掺稀量70%~85%以上,降粘率超过98%,降粘后稠油体系粘度小于2 000 mPa·s。  相似文献   
4.
以3.0代聚酰胺-胺(PAMAM G-3.0)为起始剂,合成了一种新型树枝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表面张力与稳态荧光法研究了其在水溶液和无机盐溶液中的表面性质与聚集行为,并考察了温度对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逐渐降低,但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变化不大。当加入质量浓度为1.0%的NaCl、NaBr及Na2SO4时,均使其表面张力增大;而3种无机盐的加入,对表面活性剂CMC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以直链和支链结构的醇类、胺类以及稠环树脂为起始剂,通过烷氧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嵌段聚醚型破乳剂。针对新疆塔河油田原油,讨论了聚醚破乳剂的起始剂类型、支化结构、起始剂含量、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质量比值[m(EO)/m(PO)]以及嵌段结构和方式对其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新疆塔河油田原油,合成的多分枝型聚醚破乳剂脱水效果较好;聚醚破乳剂的起始剂质量比在0.3%~1.5%,HLB值在9.5~11.5,破乳脱水效果较好;末端为PEO嵌段的二嵌段聚醚破乳剂脱水速率快,脱水率最高;多嵌段结构聚醚破乳剂脱水速度较慢,但分离出的水色清,污水含油率低。  相似文献   
6.
实验对酚胺树脂聚醚进行了交联,得到一系列不同交联程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浊度性质、表面与界面活性、聚集体尺寸以及破乳能力。结果表明,随着交联程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表面张力变化不大,浊点有所降低,同时聚集体尺寸增大、油水界面张力升高、破乳能力增强。交联对聚集体的大小影响较大,当交联剂与聚醚的质量比为0.04时,其聚集体半径由交联前的20 nm增加至465  相似文献   
7.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采出液破乳剂的研制和现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试验井的采出液,合成了系列原油破乳剂。在大庆油田采油现场对6种破乳剂进行了试验评价,研究了油基破乳剂和水基破乳剂的配伍性,探讨了加药方式对破乳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油基破乳剂或水基破乳剂皆不能达到现场生产要求;油基破乳剂YJ01与水基破乳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油基破乳剂YJ02与水基破乳剂不配伍;采用先加入油基破乳剂YJ01,5min后再加入水基破乳剂SJ02的加药方式能取得良好的破乳效果,破乳后油相含水率与水相含油率皆达到现场生产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电子能谱法(XPS)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在固体颗粒表面上的吸附量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表面活性剂和碱在S iO2固体颗粒上的最大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分别在1 200,5 000 mg/L达到最大吸附量1.15 mg/g和1.65 mg/g,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聚合物的平衡吸附曲线随着浓度的增大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少,600 mg/L达到最大吸附量1.30 mg/g,后减小至0.40 mg/g基本不变;在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复合吸附体系中,碱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聚合物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量,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在共存竞争吸附影响下S iO2表面上的吸附量都有了较大的减少;在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复合体系中,聚合物与碱协同吸附的固体表面吸附层比其它情况下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