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属性神经网络地震反演在NB油田水平井钻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B油田位于渤海海域,为新近系河流相稠油油田,储层横向分布不稳定,砂体厚度薄、连通性较差,油水关系复杂,开发设计部署了大量水平井。选择神经网络反演方法,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的非线性关系,进而根据其关系反演得到储层参数数据体,利用该数据体沿层切片提取储层预测信息,研究储层发育规律,指导该油田水平井的部署和钻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钻探风险。用神经网络地震反演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研究,指导水平井钻探,在渤海海域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锦州A油田储层的埋藏深、厚度薄、横向变化大。在分析该油田沙河街组储层敏感岩石物理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弹性参数组合的坐标旋转法预测了能够区分岩性的叠前弹性参数组合属性,所获得的岩型剖面中薄互储层的分辨率较高,指导了锦州A油田的水平井位优化部署工作,其钻井结果与已钻井的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A油田气云模糊区规模大,气云影响范围内纵波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形态难以确定。通过分析地震、VSP、地质等多种资料,建立了多个二维、三维模型并完成声波方程正演模拟与数据评价。研究认为浅层大范围非均质地层(浅层气)引起的地震波散射屏蔽效应是造成气云区成像模糊的重要原因,垂直浅层气长轴方向的洼陷构造进一步增加了现有三维地震数据(沿浅层气长轴方向采集)成像难度。实际数据处理表明,回转波层析反演浅层速度以及考虑多波至的波动方程类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能够改善气云区纵波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4.
时移地震在剩余油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要前后两次或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在采集处理方面具有严格的一致性,因此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了避开传统时移地震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伪时移地震概念。伪时移地震研究不再重点关注两次或多次地震资料的一致性,而是重点分析地震资料对地质油藏问题的响应特征。在分析过程中综合利用多种地震资料去伪存真,结合正演分析的结果,获得可靠准确的地质油藏认识,然后分析认识差异并了解油藏开发动态变化的规律,用于指导剩余油分析。渤海F油田目的层埋深较浅,为曲流河沉积,储层物性较好。该油田前、后采集的两套地震数据时间跨度为12年,在采集和处理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将伪时移地震用于该油田的剩余油分析,通过分析前、后两次地震资料的地质油藏认识,可以较好地判断油藏因注水开发所导致的油水关系变化,这种认识比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更具指导意义,据此可以明确剩余油富集区域,为井位部署和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新近系砂岩油藏的开发已经成为渤海油田实现增储上产的重要保障.此类油田沉积类型主要属于河流相和浅水三角洲相,砂岩具有分布范围有限,单层厚度薄,纵向上泥岩隔夹层比较发育,横向上物性变化快,油水界面受构造和岩性边界双重因素控制等特点.为了规避这些因素给油田开发方案设计和井位优化尤其是水平井实施带来的风险,在W油田开发过程中综合应用层位精细标定、高频拓展处理、叠前多参数同步反演和属性约束储层参数预测技术,实现了储层精细描述,准确地认识了储层的响应特征、几何形态和隔夹层发育情况,对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气性也有了较可靠的预测.这一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为W油田的科学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B油田主要油藏类型为在复杂断块、断鼻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发育程度低,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层类型,单砂体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叠合程度差,纵向上油气水关系复杂.针对上述开发难点,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和属性综合分析技术进行储层预测,采用地震地质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  相似文献   
7.
渤海C油田构造幅度低、储层空间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经过多年开发后含水率已高达95%,如何实现稳产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借鉴陆上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经验,通过多专业结合,提出了具体的稳产对策:一是利用匹配滤波地震速度谱方法开展低幅度构造的深度预测,实现了油田内部老区块的滚动扩边;二是将地震资料与构型分析相结合进行河流相储层连通性研究,实现了油田内部老区块剩余油的精细挖潜;三是基于岩石物理分析创建适用于研究区的敏感流体指示因子,开展砂体的含油气性检测,在油田周边发现了新的潜力区块。通过以上稳产对策的实施,C油田新增地质储量11 150×10~4 m~3,预计累增油量可达1 570×10~4 m~3。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海上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渤海A油田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A油田主力含油层段砂岩百分含量平均仅为10%左右,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大部分砂体为单井钻遇。储层的横向准确预测是油田的开发难点之一。正因为砂岩百分含量低,为典型的“泥包砂“地层结构,层间的地震波波形叠加较少,所以非常有利于在砂泥岩界面处形成较强的地震反射。为此,紧紧抓住这一地质特点,在开发井钻前的井位优化过程中,以“实用为先“的原则选择油藏描述技术组合,在储层的井震标定、储层沉积相及横向分布、油田的潜力与风险等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钻结果表明与钻前预测吻合良好,这为类似油田的开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渤海H油田储层为浅水三角洲相中-细粒砂岩,沉积微相主要为分流河道.常规地震资料对砂泥岩薄互层的分辨能力有限,使储层描述和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等工作面临着很大难度和风险.高频拓展处理技术采取压缩子波的途径避开了在求取子波方法上存在的难题,可以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丰富各种地质信息,同时还基本保持了地震数据原有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0.
D油田位于渤海湾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为已生产多年的边际小油田,现已进入生产后期。该油田生产动态储量远大于静态储量,表明对地下的地质认识尚不准确,油田存在挖潜潜力。结合油田生产数据,提出"地震资料+动态资料"新理念,对构造进行再认识。以动态资料为核心,地震资料为基础,探井钻遇的辉绿岩为突破口,对构造进行精细研究,得到新的认识。静态储量与动态储量吻合,历史拟合精度较高,解决了油田动静矛盾的生产问题,为油田的下步调整指明了方向,并为类似边际小油田生产阶段的构造精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