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石翠  孙锡文 《纺织器材》2013,40(4):21-23
为了减少金属针布制造过程中的接头数量,提高原材料成品率,通过对八个末端因素的排查,发现设备无计长功能、设备速度不稳定、设置定额大是金属针布生产过程中产生接头过多的主要原因。通过为设备安装计长装置、采用重新计算定额等措施后,原料成品率由88%提高至94.68%,实现减少接头、降本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辽东东地区石油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二维物理模型对辽东东地区石油运移和聚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实:①断层带的石油运移方式对石油运移路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②3套不整合面在不同充注方式下对石油的输导作用不同,馆陶组下段和东营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1)在2种充注方式下对石油都起到输导作用,东营组与沙河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2)和沙河街组沙二段与沙河街组沙四段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3)仅在幕式充注情况下对石油的运移起到侧向输导作用;③东营组砂体最终能否成藏,取决于砂体与其他输导体的匹配关系,其中与油源断层相沟通且尖灭的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3.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探讨--以渤南洼陷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次生孔隙成因机制的四种假说。论证了深部储层具备产生耗散结构的一切条件,指出初始强酸性合矿深部热流体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之一,阐述了脉动性深部热流体双扩散循环对流机制,提出了深部热流体耗散结构形成机理,解释了渤南洼陷沙四段异常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4.
烃源岩之所以能够形成大量的原生低熟油,主要与烃源岩的母质类型有关;生烃机制不但与生物来源相关,而且也与粘土矿物含量和应力有关。根据以上理论,对渤南地区深层的成藏以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得出如下认识:沙四段盐湖相烃源岩有两期原油排出;渤深4断阶带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为60~110℃,伊利石钾氩测年值分布为26.24~61.38Ma;地下温度的增高。导致已经聚集的原油发生裂解,形成了裂解气;重质沥青与早期地质色层效应残留的沥青一起导致了黑油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含油气系统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由于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多套烃源岩、构造复杂性等)使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呈现垂向叠置、由断裂沟通、一藏多源(既有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有机烃源,又有深部无机烃源)的复杂面貌。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将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Es3-Es4(!)、Es4-Es4(!),无机烃-Es(?)等3个子系统,并对其要素,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洼陷带向缓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上倾尖灭型及砂泥岩交互型油气藏,在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湖底扇型油气藏,在洼陷中心应主要寻找砂岩透镜体,尼岩裂缝型油气世故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等。图3参6(吴富强摘)。  相似文献   
6.
渤南地区深层超压油气藏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压对有机质的演化、储层裂缝的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都有较大的影响。超压的成因类型复杂,不同地区成因特征不同。渤南深层超压的形成主要受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流体特征、成岩演化特征等因素控制,其作用结果是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压力系数的大小与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超压的存在与烃类的演化起到相互抑制的作用。由于油气早期进入储层,抑制了成岩作用的进行,而不合油储层成岩作用强烈。油气的裂解,压力升高,但卸压困难,导致超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渤南洼陷孤西深洼带的煤成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渤南深洼区目前还没有钻遇偏腐殖型或腐殖烃源岩,但是孤西深洼带天然气甲烷及其同系物碳同位素特征反映主要为煤成气。其甲烷碳同位素值均大于-40‰,乙烷碳同位素值大于-28‰。甲、乙烷碳同位素值明显偏重,尤其是乙烷碳同位素值反映其为煤成气的特征。从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分析,孤西深洼带存在煤成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