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戈壁盆地宗巴音凹陷构造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巴音凹陷隶属于蒙古国东戈壁盆地中部坳陷,是在古生界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凹陷,盆地类型属于反转型断坳叠合盆地,其发育演化以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为主体,经历了断陷沉降、断陷反转、坳陷沉降和坳陷反转4个发展阶段。其中,在晚白垩世末的坳陷反转阶段,宗巴音断层沿弧形断面左旋走滑使早期的宗巴音同沉积斜坡带被改造成逆掩断鼻带,凹陷现今的“三隆夹两洼的五分构造格局”最终定型。宗巴音凹陷和二连盆地诸凹陷一样,是东北亚裂谷盆地群的组成部分,但其大地构造环境更靠近蒙古弧形构造的弧顶,处于东部伸展构造样式与西部压缩构造样式的过渡区,因此其构造特征与二连盆地的富油凹陷相对比,既有相似性又有所不同:二者具有相似的构造发育史、相似的复杂内部构造和北东-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构造体系;但盆地类型和发育期、凹陷结构和构造格局、局部构造的成因和形成时间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蒙古林油田砾岩油藏开发初期认为是一个底水块状油藏 ,采用边底部注水方式开采 ,但开发效果不理想。经过地质特征再认识 ,油藏储集体内分布隔夹层 ,隔夹层影响注水开发效果 ,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隔夹层的面积大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隔夹层面积越大增油量越大 ,优化了五种注水方式 ,确立了利用隔夹层采取层状注水方式的横向驱替区 ,在油藏东南部经开发调整 ,有效地改善开发效果 ,6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哈南油田凝灰岩潜山油藏与上覆阿尔善组的砂岩油藏呈不整合接触。利用干扰试并资料对两个油藏的接触关系进行研究,表明:①凝灰岩潜山油藏内幕断层不密封,各油组之间相互连通;②两个油藏之间具有明显的连通关系;③两油藏之间具有两种基本的接触方式,即断层导流和不整合面导流。同时,利用干扰试井实际资料对哈南油田凝灰岩油藏的注水方案进行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二连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重复压裂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二连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的情况,综合分析储层物性、渗流特征和 水驱动用状况,将油层划分为3 类,即主力层、次主力层和非主力油层,并建立了划分标准。针对次主力油层研究了注水开发后应力场和压裂参数的优化方法,优化的裂缝导流能力为25~30 μm2 ·cm,优化的缝长在100 m 左右,平均每米加砂量由原来的0.5 m3 提高到1.1 m3 以上。在哈301、76 断块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达到了次主力油层水驱有效动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深部调驱是改善砂岩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之一,但是调驱后地层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后续水驱渗流规律与常用的化学驱技术又有所不同,剩余油分布认识更为困难。利用已大规模实施深部调驱技术的华北油田蒙古林砂岩油藏调驱井后续注水压降试井资料,采用双对数导数曲线和压力半对数曲线进行解释,并结合油井生产动态深入认识不同类型试井曲线对应的地层渗流特征。建立了砂岩油藏深部调驱后续水驱的渗流模式共5 种类型,分别为无限导流型、有限导流型、双重介质型、凝胶段塞边界型及均质地层型。对于无限导流型和有限导流型渗流特征,需要进行注采井网调整和继续深部调剖;双重介质型压力导数曲线出现“凹”型特征,调驱后适当进行分注措施;凝胶段塞边界型和均质地层型,可以通过解除油井凝胶的堵塞来改善现有低压油井的地层能量状况。  相似文献   
6.
断裂导水对哈南油田注采的影响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哈南油田岩芯裂缝古地磁定向,确定了裂缝发育方向.鉴定了121块微裂缝薄片,分析了微裂缝与大裂缝关系.作了一个井组的示踪剂实验,检测裂缝与断层导水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前人的地震、钻井断层解释,以及动态资料,认为哈南油田阿尔善油藏断裂系统是NE向断层(包括裂缝)与NW向裂缝组成的一组共轭断裂系统.发现断裂系统导水严重,断裂发育区水进速度约为0~100m/d.断层面导水、断层对接导水致使注采层系混乱,形成上层注下层采或下层注上层采的非同层注采局面.同时部分油井憋压过高,部分油井暴性水淹.针对油田断裂系统特征,提出了应对措施:导水断层附近注水井井距加大;在断层面充水情况下,断层附近注水井适当减少注入量或采用脉冲式注水;针对层系之间串水现象,调整开发层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Aronofsky等人由试验提出的产量递减模型,将采出程序与时间的关系模型转变为了阶段产量与时间的关系模型。由于每个裂缝性油藏有其本身的裂缝发育和裂缝展布特征,而不同的裂缝发育和展布特征必将导致油藏的递减规律也不相同。因此,当裂缝性油藏处于递减阶段时,应用上述模型能准确地预测产量递减规律和可采地质储量等。应用本文提出了预测模型,对阿北安山岩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以来,产量递减阶段的数据进行了拟合和预测,与应用翁氏模型和水驱特征曲线两种方法分别预测的产量及可采储量对比,相对误差减小了0.01个百分点。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产量预测模型适用于注水开发的裂缝性油藏的产量递减阶段,计算简单、快捷、相对误差小,对油田开发及方案编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层测试资料表征油藏地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油田开发以来的地层测试和生产中的压力恢复曲线资料,表征和评价了近源、陡岸、快速沉积的冲积扇储层物性在断块间、平面、油组间的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岩性边界达到测试井数的39.7%,除极个别井在断层附近有双重介质外,绝大多数反映出储层类型是均一介质,多层反映不明显。将储层按井划分为特高渗透、高渗透、低渗透和特低渗透等四级,其中以特低渗透为主体,占测试井数的56.6%;断块内部的断层多,构造复杂破碎。此研究为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早期可动凝胶调驱注水开发普通稠油油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油田赵108断块为多层普通稠油油藏,注水开发后产油量递减严重、含水上升速度快、层间矛盾突出、水驱效率低。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实施早期周期性可动凝胶调驱,经过4个轮次调驱与注水开发,实现了年产3万t、稳产10年的开发目标。早期可动凝胶多轮次调驱与单纯注水开发(数值模拟结果)开采10年的指标对比表明:油藏采出程度达到21%,提高10.01%;综合含水率为67.6%,降低了25.4%;中、高含水阶段的含水上升率分别为6.93%和2.08%,远低于单纯水驱开发预测的12.06%和6.15%,中低含水期成为原油主要开发阶段。断块采出程度提高,稳产期延长,注入水利用率提高,投资回收期缩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赵108断块开发效果表明,采取早期周期性可动凝胶调驱注水开发可以改善普通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图6表2参11  相似文献   
10.
前言二连油田自“七五”末期全面投入开发 ,随着老油田细分开发层系的调整和井网加密等工作的逐步完成 ,新开发的油田又采取高速度、快回报、断块接替的方式 ,故储量的有效接替显得非常重要。“九五”以来油田资源接替严重失衡 ,“九五”期间平均资源接替率为 0 .77,使得油田自 1 996年原油产量以 8%的速度递减 ;同时 ,勘探每年探明地质储量在 1 0 0 0× 1 0 4 t以上 ,已探明动用储量低 ,仅为 6 1 .6 % ,并且呈下降趋势。油田开发要实现良性循环 ,除进一步加强已开发油田研究和措施力度 ,争取把递减控制到最低程度外 ,更重要的是积极寻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