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固井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并分析了目前固井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客观评价固井质量的方法。目前国内大部分油田采用声幅测井(CBL)评价固井质量,虽然声波/变密度测井(VDL)技术也正在作为基本的固井评价手段加以推广和应用,但是仍显不足,比如受微环隙、快速地层等因素的影响,测井资料易出现多解,常造成对固井质量的误判。本文着重针对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介绍了应用多种测井方法组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证明,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的广义S变换的地层吸收衰减补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义S变换采用时窗宽度随频率呈反比例变化的高斯窗函数,而改进的广义S变换采用宽度可变的高斯窗函数,其时窗宽度随频率呈正比例变化,即在低频段时窗较窄,获得较高的时间分辨率;高频段时窗较宽,获得很高的频率分辨率。此法更有利于进行地震波吸收衰减补偿。该方法能进行无损的广义S反变换,并能提取时变Q值,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利用Q值补偿造成的欠补偿或过补偿问题。补偿后各时刻的时频谱变化趋势完全相同,地震记录的频带相同。此法用于实际VSP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利用该法进行吸收衰减补偿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改善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对于断层和天然裂隙发育的致密砂岩储层,设计者希望通过人工压裂连通天然裂缝改造储层内部导流能力,使其更有效产油产气.然而储层内部复杂的各向异性使得压裂裂缝形态很难被提前预测,对储层改造过程中发生的微地震事件进行监测,可以通过微地震事件的分布及属性特征较准确地评估压裂效果.本文展示了一个致密砂岩储层改造微地震监测实例,通过微地震事件信号处理及定位结果分析,认识断层和水力压裂致裂的微地震信号特点及震源属性差异,查明了储层改造后产水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博  徐刚  杨光  容娇君 《测井技术》2017,(6):708-712
为探索研究二叠系下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地层水力压裂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M地区煤系地层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例,以微地震井中监测为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压裂效果,结合微地震事件属性特征分析人工裂缝网络连通性,解决复杂区域裂缝网络控制问题,为煤系地层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方案设计与调整提供依据,并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现场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时调整压裂方案,为煤系地层水力压裂和储层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利用井间应力干扰可以促成大范围裂缝带的形成和沟通,形成更大的裂缝体积和渗流通道,对产能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提高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岩土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利用程控式多功能电测仪和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器,连续快速对剖面滚动扫描测量、采集、存储观测数据.且观测数据可靠,异常反映明显,获得丰富的地质信息,此方法快速,低耗,成果直观,灵敏度高,适应性强,其反演结果与真实情况十分吻合,显示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考古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和处理流程,分析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实例应用表明,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大型水平井多级压裂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微地震监测作为一种监测地下活动情况的手段,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开始受到重视。其监测方式可以在井下和地面,井下观测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较可靠的监测方式,但由于它占用井资源、生产成本高及施工复杂等因素,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随着地面检波器性能的提高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在地面监测压裂微地震将是一种发展趋势。为了揭示微地震事件的波场传播特征,该研究把一个微地震事件震源看作是一个时延爆炸反射点,采用相移加插值的波场延拓方法对设计的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波场传播特征。模拟的结果揭示了时延爆炸反射的波场传播特征,可以起到很好的示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吸收系数是油气储层预测的重要参数,它对岩性变化比较灵敏。本文利用信息比法对吸收系数进行求取,然后用吸收系数变化预测地层裂缝发育程度,和其它地震、测井和地质信息相结合直接用于圈定油气分布范围,估算储量分析,对裂缝油气藏进行预测。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应用中,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