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的渗吸机理,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自发渗吸的影响.对低渗透岩心的自发渗吸实验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改进了三重指数函数模型,使之更好地符合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的自发渗吸特性.利用常规室内水驱油实验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驱替条件下渗吸的问题.提出了在低渗透岩心水驱油过程中存在最佳渗流速度;并分析了在水驱油过程中的渗吸机理,为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的水驱油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超深断溶体油藏纵向连通性好,油井生产时井底下方油气易沿断裂高导流通道向井底流动。为明确油井油藏动用深度,以Z油田W9井为例,对比分析超深断溶体油藏流温、静温特征,并基于温度特征建立不同温度-深度关系下油井动用深度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同一深度下流温大于静温,与油嘴直径无关;当深度一定时,油嘴直径越大,流温越高;随深度增大,流温与静温差整体呈降低趋势,靠近井底处流温梯度较低;超深断溶体油藏温度特征受热损失、油井动用深度和传热方式影响;W9井在目前4.5 mm油嘴生产条件下动用深度约为52~62 m。该研究可为超深断溶体油藏油柱高度判断、储量计算、合理生产制度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根据大庆榆树林油田原油组分变化、CO2与原油界面张力关系及CO2超临界性质,对CO2混相驱地层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CO2混相驱驱替模型和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状态的CO2可以降低所波及油水的界面张力;混相时混相带原油含碳组分中C20以下的含量达到了最高值;水气交替注入时,水对混相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油井合理产能,以塔里木盆地FQ油田为例,分析其地质和开发特征,利用产能试井法、嘴流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法,对油井合理产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一次采油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不同阶段开发特征差异显著。FQ油田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产能试井曲线存在下凸型、直线型、上翘型和台阶型4类,其中,下凸型曲线油井合理产能取曲线拐点处对应产能;直线型和上翘型曲线油井合理产能均取最大测试产能,但需继续扩大油嘴测试产能,直至曲线出现拐点;台阶型曲线油井合理产能取台阶后最大测试产能。嘴流法优化油井合理产能取嘴流曲线拐点对应产能。油藏数值模拟法适用于一次采油中期和后期油井合理产能优化,通过优化油井见水时间、累计产油量、采收率等关键指标,确定油井合理产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圆管填砂模型,饱和辽河稠油模拟辽河稠油油层的油层温度和压力下进行LPG吞吐实验,系统评价了LPG吞吐采油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实验中研究了注入量即注入压力、液化气注入速度、液化气与原油作用时间即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其结论认为,LPG吞吐开采稠油效果显著,吞吐效果与油品黏度有关,黏度越大,吞吐效果越差。油品黏度越高,降压吐油阶段压力释放速度越慢,时间越长,出气速度也越慢;LPG吞吐稠油各周期采收率存在峰值,总趋势为上凸线;LPG注入速度对LPT吞吐的采收率影响不大;气体注入压力和注入量对采收率影响较大,注入压力越高,注入量越大,LPG吞吐的周期采收率越大。闷井时间对采收率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要小于注入压力。  相似文献   
6.
以塔里木盆地Q单元为例,基于物质平衡原理,从储量、能量、流度3大方面分析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主控因素,解释不同断裂级次弹性驱产能差异。结果表明: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主控因素包括缝洞储集体规模、地层弹性能量和流体流动能力,这3个因素整体均呈主干断裂大于分支断裂、分支断裂大于次级断裂的特征;弹性驱单井累积产油量、日产油量、阶段累积产油量均与单井控制储量呈强线性关系;单井累积产油量和单井控制储量与初始地层压力乘积在对数坐标上是一条斜率近似为1的直线;综合弹性压缩系数、缝洞储集体规模对累积产油量影响大于初始地层压力影响;流体流动能力越强,平均单井日产油量越高;要提高超深断溶体油藏弹性驱产能,早期井位部署应优选规模大、地层破碎程度高的缝洞储集体,开发中后期要尽量提高单井控制储量。  相似文献   
7.
喇嘛甸气顶油藏隔障开采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窜对于气顶油气藏的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影响,因此气顶油气藏的开发关键在于防止气窜、保持油气界面的相对稳定。针对喇嘛甸油田层状气顶的实际情况,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水、聚合物和凝胶等3种不同类型流体作为隔障对喇嘛甸气顶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阻隔剂,隔障体积越小、气顶压力越大以及采油速度越大都会减弱隔障效果;对比不同隔障剂实验结果发现聚合物凝胶是最佳的隔障流体;如果对含气顶的油层进行注水开发,将会降低隔障中聚合物等高分子化学剂的浓度,引起隔障阻隔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套损力学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渗流力学与岩石力学理论,建立了油藏多相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模型,运用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法建立数值解法,可对渗流场,应力场演变规律以及岩石力学参数变化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在渗流场影响下岩层应力分布的重新调整及其变形特征,并结合油田套损问题进行了应用研究,分析了套损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9.
FSH-01泡沫酸对高温高盐油层适应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种新研制的泡沫酸进行了缓速性能、分流性能、返排性能的动态评价。结果表明,这种泡沫酸在温度120℃、矿化度16×104mg/L及含油10%~30%条件下具有以下特性:①在相同反应条件下,2h之内的溶蚀率明显低于对比酸液,具有良好的缓速性能;②对高渗透率岩心表现出暂堵作用,使后继酸液进入中低渗透岩心,压力平衡后,高低渗透率岩心同步进酸,显示出了较好的分流性能;③返排率随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加,3个试验样品的返排率都大于78%,比常规酸液要高的多,说明该泡沫酸具有良好的返排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塔河油田裂缝性和孔洞型岩心,给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碳酸盐岩储层分析的新方法,阐述了核磁共振成像和T2谱测试岩心油层物性参数的原理。通过岩心测试分析,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T2谱分析岩心空间结构和划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并进行油水识别、研究岩心流体动用条件及评价储层开发效果的方法。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可直接探测岩心中的流体及其分布,测量结果与样品形状及大小无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孔隙类(基质)、溶孔类、裂缝类和孔洞缝类,它们的核磁共振图像和T2谱各有其特点。通过测试可快速划分岩心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特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可动流体饱和度计算的基础数据T2平均截止值为86.25ms,它是评价碳酸盐储层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对塔河油田不同开发区块进行核磁共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效果的应用研究表明,评价预测储层开发效果与油田实际开发效果一致,从而验证了核磁共振技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效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