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哈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富煤盆地,煤系源岩形成的气资源丰富,但烃源岩熟化速率低、储层物性差,具有发育大型致密砂岩气藏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按照成熟烃源岩、致密砂体和叠置关系三个主控因素来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应该发育北部山前改造型和盆地南坡原生型两类致密砂岩气藏,有利勘探面积9 520 km~2,分布在八个区块,初步评价致密砂岩气资源量6 200×10~8m~3。  相似文献   
2.
王月兰  康积伦  田琳  康毅 《吐哈油气》2007,12(3):269-273
地震资料多参数分析,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效手段。砂岩体的对比追踪,是地震解释工作的难点。对来自地下不同岩层的地震反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释,就要从模型出发,建立与实际地质目标尽量接近的地质模型和相对应的数学模型,进而对各种地震参数进行科学的分析、验证、优选,寻找出含油气砂岩体。  相似文献   
3.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普遍发育低饱和度油藏,平面上多集中在台北凹陷正向构造,纵向上主要赋存于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研究区低饱和度油藏基本特征为含油饱和度低、储集层物性差、自然产能低、储集层改造后高产、长期油水同出。为了解该类油藏成因,基于储集层、构造、成藏演化与含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和构造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一是压实减孔、细孔微喉造成油气充注不彻底,导致低含油饱和度;二是夹层或遮挡层的存在,油气藏被分割,阻碍了油气纵向调整;三是低幅度构造成藏动力不足,影响含油饱和度;四是后期构造活动对古油藏的调整破坏导致含油饱和度低。综合分析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低饱和度油藏剩余资源量大,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储集层甜点与继承性正向构造叠合区,是寻找相对高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4.
对于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深层碎屑岩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盆地油气的规模勘探与开发。为了厘清该盆地台北凹陷下侏罗统深层碎屑岩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应用岩石实测物性、测井解释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在分析储层基本特征、原生孔隙演化等的基础上,研究了下侏罗统深层高孔带发育特征,并探讨了高孔带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下侏罗统储层岩性主要为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埋深与正常最大原生孔隙度呈现出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②在下侏罗统储层整体低孔、低渗的背景下,发育正常演化高孔隙度储层和次生高孔隙度储层两类有利储层,上述两类储层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火焰山、葡北及鄯善弧形构造带;③次生高孔隙度储层孔隙度介于10%~15%,渗透率介于1.0~10.0 mD,储层中原生孔隙含量占60.5%~90.0%,平均含量可达81.5%;④次生高孔隙度储层在埋深4 000~4 300 m与4 450~4 550 m发育2个次生高孔带;⑤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高石英质碎屑含量、相对弱压实弱胶结的粗砂岩和砂砾岩为深层次生高孔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酸溶蚀增孔是深层次生高孔带发育的成因机制。结论认为,4 000 m以深次生高孔隙度储层和正常演化高孔隙度储层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层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吉15井石炭系—二叠系多层段含油气、多套烃源岩及其油源关系仍有异议的关键问题,在各段原油与油砂物性特征、族组成特征、碳同位素特征与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基础上,主要依据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综合考虑原油碳同位素等,将石炭系—二叠系原油类型划分为A、B、C 3类,明确了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最终建立了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成藏模式。A型原油分布在二叠系梧桐沟组与芦草沟组上段,是源自芦草沟组咸水湖相烃源岩的低熟油,其中梧桐沟组属于古生新储,芦草沟组上段为自生自储;B型原油分布在芦草沟组下段与石炭系松喀尔苏组b段顶部,来自凹陷深部成熟度更高的松喀尔苏组b段烃源岩,并混有少量芦草沟组所生原油,具有侧向运移特征;C型原油分布于松喀尔苏组源岩内部的火山岩夹层,为低熟原油,属于近源自生自储。该认识肯定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的有效性,为下步石炭系油气战略突破区的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发育多个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油气藏类型丰富。近年来,在油田成熟主力层系扩边扩块的同时,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和测试化验等资料,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在主力油层以下发现了红台、鄯善西山窑组等两个5 000万吨级储量规模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具有储层低孔特低渗、含油饱和度低、常规试油试采油气产量低且油水同出或不出液等特点。综合研究表明,台北凹陷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机制受油源条件、储层低孔特低渗、油气调整、构造幅度低等影响,近油源、储层"甜点"、古构造背景、保存条件好等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规模富集的主要原因。水平井钻探与体积压裂储层工艺改造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有效动用的工程配套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及工程技术等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7.
由于致密油藏储层致密,原油充注的阻力较大,烃源岩的高剩余压力是致密油藏原油充注的主要动力,因此,致密油藏一般为源内型和近源型。与以往已发现的大多数致密油藏不同,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属于源-储分离型致密油藏。通过油源对比、压汞、岩石润湿性和油水驱替实验等方法,结合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了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的类型、原油的来源、原油充注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凝灰岩致密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下伏芦草沟组二段烃源岩,属于源-储分离型致密油藏;条湖组凝灰岩中沉积有机质生成原油的极性组分优先吸附在孔隙表面,使得岩石润湿性转为偏亲油,加之凝灰岩孔喉比小,从而导致油驱水启动压力梯度较小,这是远源的凝灰岩致密储层内原油能够得以充注成藏和富集的主要原因。凝灰岩内致密油的成藏与富集主要受控于凝灰岩储层质量和芦草沟组二段良好的排烃条件及断裂-裂缝输导体系,其成藏模式为:“自源润湿、它源成藏、断-缝输导、多点充注、有效凝灰岩储层大面积富集”。  相似文献   
8.
甜点储层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关键与核心,针对其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利用岩心观察与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等方法,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储层进行了剖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微米孔隙是页岩油甜点储层的必备条件,依其产状和组合,甜点储层可分为孤立溶孔型、连续溶孔型和混合连续孔型...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石钱滩凹陷上石炭统石钱滩组标准剖面,给凹陷内井下地层划分对比及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以野外调查为重点,利用地质探槽,根据岩性特征、沉积建造、接触关系、标志层、生物化石等综合分析,进行石钱滩组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恢复及区域地层对比。石钱滩组由洪积扇(扇三角洲)沉积开始,经扇前湖泊沉积,于海湾潟湖沉积结束,构成3次海侵退积型层序,可划分为3段。下段下部为砾岩和砂砾岩,夹砂岩和粉砂岩,中部为中—细砾岩、杂砂岩与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和粉砂岩;中段下部为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夹粉砂岩,上部为钙质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上段下部为砾岩、砂岩与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为紫褐色、砖红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夹含砾粗砂岩和砾岩,上部为深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夹灰岩。宏观上为下段、中段及上段上部为深灰色,上段下部为浅褐—砖红色,各段均为正粒序。扇前沼泽—海湾潟湖相暗色泥岩为有利烃源岩,扇中、扇端砂岩和砾岩为储集层,生储配置好,油气地质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