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聚合醇硅基防塌钻井液在王101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101井是大港油田小集区块王27断块下降盘官106井断鼻高部位构造上的一口评价井,完钻井深3773m.大港油田沙河街组大段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生物灰岩易造成井壁坍塌、划眼、井漏;孔店组石膏层易污染钻井液,泥页岩吸水膨胀,导致粘度和切力增大、流动性变差、产生剥落掉块,钻井过程中易发生井壁坍塌等事故.针对不同的地层特点,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即一开采用膨润土浆钻至井深103 m;二开采用聚合物钻井液钻至井深1743 m;三开地层复杂,在1743~2733 m井段采用硅基防塌钻井液,2733~3774 m井段采用聚合醇硅基防塌钻井液.钻至井深2837 m,进入油层时,在聚合醇硅基防塌钻井液中加入0.25%单封、1%细目碳酸钙、0.25%酚醛树脂、0.5%润滑防塌剂.现场应用表明,聚合醇硅基防塌钻井液润滑、防卡效果好,抗岩屑污染能力强,流变性能好,阻止了泥页岩水化分散,井壁稳定,井眼规则,井径扩大率为4.16%.该钻井液体系保证了王101井钻井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工业发达国家均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相继提出了多种全新的制造模式。如集成制造、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等,其目标不外乎提高制造的效率和精度,以及增加加工的适应性和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张丙星 《电子测试》2016,(1):156-157
学生参加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折射出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通过邀请泰医的相关专家到我校作专题报告,并进实验室进行指导,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诸多方面需要改进,并制定一些可行性计划使学生对专业设备使用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促进影像技术专业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油气藏形成中油气再次运移现象,最早由陈贲于1963年描述,后来又经石油地质界先辈潘钟祥、包茨倡导,安作相先生著文多篇论证了这一概念,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在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都有存在。此外,在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和莺琼盆地表现双源相向运移形成大油气田的现象,另有一番油气田形成的复杂研究景象。详细阐述了在上述三类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并研究了各盆地的油气聚集过程,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5.
浅薄特超稠油吞吐中后期蒸汽驱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汽驱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以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热采阶段。采用蒸汽驱开采使蒸汽冷凝前缘遗留的残余油饱和度,在蒸汽波及范围内降到很低,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达到较高的采收率。本文分析研究了河南油田浅薄特超稠油吞吐中后期地下油藏动态状况,指出了适宜进行蒸汽驱的各种有利条件,明确了浅薄特超稠油吞吐中后期进行蒸汽驱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南稠油油田热采区块采出程度高、后备储量不足、稠油产量递减快、低效井越来越多的状况 ,为了减缓产量递减 ,确保稠油持续稳定的发展 ,从 1998年起 ,开展了稠油油藏零散油层动用研究工作。根据厚度 3~ 5m零散油层的特点 ,以及现场生产资料 ,制定了“井楼油田零散油层筛选标准”(主要指标 :厚度≥ 3m ,纯总厚度比≥ 0 .5 )。确定出井楼油田三区Ⅲ 6、Ⅲ 9、Ⅲ 10小层及零区Ⅲ 6小层为可动用油层。对三区零散层Ⅲ 6、Ⅲ 9进行了注蒸汽吞吐开采 ,取得了较好的吞吐效果和经济效益。到 2 0 0 1年 6月底 ,共利用低效老井上返零散层 18口 ,吞吐成功 18口 ,吞吐成功率 10 0 %。增产原油 660 0t,创效益 471.772万元 ,投入产出比 1∶10 .7。三区Ⅲ 6、Ⅲ 9层吞吐试验的成功增加了可利用储量 3 3× 10 5t。达到了增储增产之目的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拓宽了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的思路 ,为稠油稳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电子时钟由AT89C51、BUTTON、六段数码管等构成,实现计时功能。为了实现电子时钟的精确计时,由单片机控制采用晶振电路作为驱动电路,由软件和硬件共同实现一秒钟的延时,计满六十秒为一分钟,计满六十分钟为一小时,计满二十四小时为一天。这就要求通过程序设计实现电子时钟的计时功能,从而达到零误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