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3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针对渤海P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强度大,注入水突进和无效循环导致水驱开发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研究。通过生气效率评价试验优选出最优生气体系,并利用Waring-Blender法和填砂管流动试验优选了配套发泡剂和稳定剂。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生气体系为生气剂A+释气剂D,其生气效率可达96.2%;发泡剂体系为0.2%发泡剂2+0.1%发泡剂5,其发泡体积为740 mL,析液半衰期为219 s;发泡体系中加入稳定剂1,对渗透率2 000~10 000 mD填砂模型的封堵率在90%以上。渤海P油田15个注采井组应用了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累计增注量69 986 m3,累计增油量33 413 m3,有效率达100%,有效期长达5个月。研究表明,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技术对渤海P油田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解决了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渤海油田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流度差异大、吸水剖面不均衡,比较适宜采取深部调驱的方式来提高采收率。通过岩心模拟实验对一种新的功能型聚合物GN-1的黏度—浓度关系、流动性能进行了测定,对该聚合物的流体转向能力和调驱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调驱能力。使用高浓度的普通聚合物0.1 PV+GN-1聚合物0.15PV组合驱替能有效的动用中低渗透层,大幅度提高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STEP-NC数控系统研究需要,在研究STEP-NC信息模型、程序结构基础上,首先提出STEP-NC数控系统人机界面(MMI)软件的过程模型,并阐述各组成模块的功能。随后针对STEP-NC数控系统MMI实现的关键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信息提取、数据显示、路径生成、切削仿真及G代码生成等功能模块。并通过STEP-NC标准的一个测试件实例验证本软件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海上油田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自生CO2调驱效果的影响规律,分别建立了12组层间非均质物理模型和3组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利用驱油实验考察了自生CO2调驱对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等因素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各层渗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自生CO2调驱技术对层内非均质模型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可达27.40%~31.03%,而对层间非均质模型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仅为17.38%~22.05%,说明CO2调驱技术受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更大;对于中—低渗透层相同层间非均质模型,渗透率级差越大,自生CO2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越好;用渗透率均值来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自生CO2调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渗透率均值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自生CO2调驱技术对海上油田具有良好的增油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上某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强度大,注水突进严重导致储量动用程度低,而常规调剖措施无法有效开展的问题,通过物模驱替实验考察了层内自生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该油田的可行性,并对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速度和稳定剂用量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层内自生CO_2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显著,储层渗透率在(200~10 000)×10~(-3)μm~2范围内,采收率可在常规水驱基础上提升28.70%~32.29%,原油黏度在10~500 mPa·s范围内,对层内自生CO_2驱油效果基本无影响。技术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注入量1.0 PV,8段塞注入,生气剂和释气剂注入速度比为1∶1,稳定剂用量为0.10 PV。现场试验表明,层内生成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对渤海油田稳油控水起到了显著效果,措施后井组日产油量最高增加100 m~3,含水率下降12%,有效期内净增油3826 m~3。  相似文献   
6.
针对渤海油田多轮次自生CO_2调驱效果逐渐递减的问题,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一种利用pH值响应性深部液流转向剂优化自生CO_2调驱效果的方法。岩心驱替实验表明:一轮常规自生CO_2调驱采收率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25.61%,二轮调驱已无增油效果;二轮调驱时加入0.1 PV凝胶,采收率可在一轮常规调驱基础上提高6.11%,但驱替压力由0.07 MPa增至0.7 MPa,表明凝胶体系能够改善调驱效果,但注入性差;二轮调驱时加入0.1 PV的pH值响应性堵剂,注入压力在0.05~0.35 MPa波动,最终采收率可在一轮常规调驱基础上增加12.33%,且调驱后注入压力无明显增加,表明堵剂具有良好的注入性,不影响后续注水。2015年和2018年,分别在渤海油田A区块开展了两轮次现场试验,一轮为常规自生CO_2调驱,措施后累计增油1 371 m~3;二轮为自生CO_2优化调驱,措施后累计增油2 317 m~3,较第一轮增油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针对闭环制造对测量任务执行及时性和测量结果集成性的要求,提出兼容STEP-NC的在机测量系统.参考支持闭环制造的相关信息模型(STEP-NC和先进集成数学系统)建立了在机测量系统的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层的在机测量工艺规划技术,利用面向对象的宏程序实现了工艺规划信息的后置处理,采用多线程方式实现了测量程序执行和测量数据反馈的并行处理,并对测量项和测量点进行统一标志,从而保证了测量数据与设计模型关联的可靠性.在CATIA平台上开发了原型系统,并通过一个飞机零件验证了所建立的系统及其技术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渤海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注水效果差的问题,研制了一种用于调控裂缝的调剖体系。通过对聚合物、交联剂、缓凝剂筛选,优化出配方为3 000 mg/L聚合物KW-3+2 500 mg/L交联剂FQ+400 mg/L缓凝剂HN的调剖体系。室内评价实验表明,在90℃下该调剖体系成胶时间65 h以上,强度F级以上,高温下老化90 d无明显脱水,对裂缝岩心封堵率达到96%以上,可启动基质剩余油,提高采收率28.35%。渤海X油田应用了该调剖体系4井次,累计增油量达到32 344 m3,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层内生成二氧化碳技术对高渗层的封堵能力及如何使该技术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层内生成二氧化碳技术对高渗层的封堵能力有限,但结合聚合物或冻胶等封堵体系可以取得较好的封堵效果,采收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矿场实验表明,层内生成二氧化碳技术结合聚合物封堵段塞可以适应存在高渗层、长井段的水井,解决了单独层内生成二氧化碳技术封堵能力差的缺点,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控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