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T—J1含油系统,石油富集程度、主力产层和烃源岩分布均具有较强的地区差异性,对该差异性缺少系统研究。对盆地内不同区域8口长取心井长7油层组烃源层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ΔLogR法计算出300口井长7油层组总有机碳丰度与纵向分布,依据工业油流井和低产井划定长8、长7和长6油层组油藏有利分布区。研究发现烃源岩纵向上存在5种分布样式并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湖盆西北部姬塬地区以底部富集型和全段富集型为主;东北部陕北地区主要以中部富集型和顶部富集型为主;盆地中部地区主要以互层型为主;西南部陇东地区主要为底部富集型为主。源岩类型和石油有利区综合分析,揭示出源岩发育样式对石油分布具有控制性作用。姬塬地区底部富集型源下聚集、全段富集型源上源下双向聚集,长6油层组和长8油层组油层组多层系含油;陕北地区顶部富集型和中部富集型源上聚集,长6油层组为主力产层;陇东地区底部富集型源下聚集,长8油层组原油为主力产层,湖盆中部互层型多层复合成藏,源内致密油和源上源下多层系含油。烃源岩纵向分布样式与石油聚集关系不仅是陆相湖盆源藏分布规律的提升,对优选近源—源内油气勘探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准噶尔盆地百口泉地区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的砂、砾岩,前人普遍认为是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依据是与砂砾岩互层的泥岩为还原色,认为还原色代表水下还原环境沉积。但大量的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表明,白碱滩组的砂、砾岩储集层主要为辫状河沉积,仅少数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大部分与砂、砾岩互层的泥岩虽为暗色,但含有大量植物根、杆、茎、叶等化石,甚至夹煤层,白碱滩组自下而上是一个逐渐变浅的沉积旋回,其下段为湖泊沉积,中段为三角洲沉积,上段为辫状河沉积。研究区辫状河沉积的砂体呈条带状,粒度较粗,泥质含量较低,储集物性较好,形成重要的含油层;而三角洲前缘砂体呈席状,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高,储集层物性较差,目前尚未发现油层。  相似文献   
3.
塔北地区三叠系层序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塔北地区128 口井的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近2.5×104 km 二维地震剖面和部分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塔北地区三叠系中识别出5 个以不整合面为界面的三级层序,层序Tsq1 和层序Tsq2 相当于下三叠统,层序Tsq3 和层序Tsq4 相当于中三叠统,层序Tsq5 相当于上三叠统。5 个层序均由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以发育辫状河、曲流河和三角洲为主,湖侵体系域以发育滨浅湖、半深湖和深湖为主。构造运动、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是控制三叠系层序形成的主要因素。层序演化及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表明,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复合河道和三角洲分流河道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
单河道砂体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露头考察表明,很多横向分布稳定的砂体实际上是复合河道砂体,是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的。单河道砂体在储集物性方面的明显差异和隔夹层的存在,导致复合河道砂体含油不均匀。正确识别复合河道砂体中单个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可以更准确地建立储集层的地质模型,更好地进行剩余油挖潜。从露头、钻井和地震的角度,提出了判别单河道砂体的一些方法,即露头实测法、岩性对比法、电性对比法、厚度中心法、统计约束法、地震相及属性分析法。这些方法在寻找岩性油气藏中较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