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针对东濮凹陷高温高压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难度大 ,水驱动用状况差、单井产能低等特点 ,选择了文南油田文 72块沙三中油藏开展贫气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文 72块沙三中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 47.1 MPa,在目前地层条件下可达到近混相 ,针对深层低渗透油藏开展注贫气近混相驱 ,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注天然气驱的最大注气压差是注水 0 .48倍 ,可通过注天然气驱实现深层高温高压低渗难采油藏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垂向上不同的沉积环境,由于水动力特征及沉积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垂向韵律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平面上砂体内渗透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分流河道微相表现出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而漫溢相的平面非均质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3.
综合地震技术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层勘探是中原油田的勘探重点与战略接替方向,深层地震勘探是其中的一个技术难点。为此,在东濮地区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应用的技术包括:深层气地震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和解释技术。通过两年来的研究,在前8井获得了深层油气勘探的巨大突破,展示了前梨园洼陷深层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并扩大了杜桥白油气叠加连片的场面,拓宽了东濮凹陷深层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一段有利储层厚度薄且分布面积广,层间发育的盐岩层对地球物理信息具有较强屏蔽作用,导致该层段岩性油气藏隐蔽性较强.以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分析为基础,应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与沉积相分析相结合,针对濮城地区沙一段陆相湖泊的沉积模式及砂泥岩薄互层和盐岩的特点,在最佳时窗范围内对不同层段、不同类型的地震属性进行筛选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储层预测并开展综合地质评价.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储层预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濮城地区沙一段上亚段落实了4个砂体,其中P1-400块目前已经获得突破.在此基础上落实了濮城地区勘探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在早白垩世属于沉降幅度中等、相对继承性发育的凹陷。以同生断陷超覆型凹陷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沉积相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剥蚀厚度恢复及改造型盆地模拟等技术和方法,对中原区块泥页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预测了中原区块都北洼槽油气资源潜力。赛汉塔拉凹陷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发育一套内陆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其中发育的暗色泥页岩是优质烃源岩,借鉴二连盆地油气田勘探发现的启示,提出了都北洼槽油气成藏规律。对二连新区突破靶区的选定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边底水驱油藏水油体积比表征了天然能量大小,是确定油藏开发方式和开发对策的关键.根据实际油藏地质静态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结合物质平衡方程,运用非稳定流法计算出了天然水驱油藏的水油体积比,确定天然能量及开发方式合理性,为高效、经济开发油藏提供了依据,对类似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吞吐试验中油层堵塞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氧化碳吞吐试验中,不明泥状物、油层中的无机物和重质有机物及返排速度均有可能引起油层堵塞.中原油田文65-84井试验结果表明,不明泥状物主要来自井筒和地面,与油层堵塞无直接关系;油层中的无机物主要为碳酸钙,尽管其溶解度随二氧化碳分压的下降而下降,但温度的下降,又会使其溶解度增加,二者综合作用,碳酸钙的溶解度反而上升,所以并不会产生油层堵塞;二氧化碳的注入,使油层温度下降,重质有机物(石蜡、沥青等)析出,从而导致了油层堵塞,因此,因温度下降而析出的重质有机物才是油层堵塞的真正原因.另外,在油层较薄的情况下,大排量返排使得近井地带温度降低,有可能使重质有机物析出而使油层堵塞,因此,在实际中并非返排速度越快越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