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吴意明  郝以岭  熊书权 《海洋石油》2013,33(2):89-93,118
越来越多的老油田采用水平井进行开发,油藏地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推动了随钻测井技术的进步,从最初的探测深度较浅的无方向性测量发展到如今的具有大探测半径的方向性探边测量。方位电磁波传播电阻率较大的探测半径及边界响应特征有助于及早确定储层边界或油水、气水边界位置,国际三大油田服务公司都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位电阻率探边测井工具。以测量原理简单,资料得到广泛应用的贝克休斯公司的AziTrak(TM)工具为例对探边工具的测井资料进行应用研究。在南海油田,通过对AziTrak(TM)工具为例对探边工具的测井资料进行应用研究。在南海油田,通过对AziTrak(TM)工具录取到的方位电阻率探边资料的实时分析,结合其它资料,指导水平井施工,较好的实现了油藏地质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断陷盆地中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与盆地结构及勘探程度相对应的多层次性,其基本单元是以单一生烃凹陷(洼陷)为中心的子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的基础是在盆地中存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活跃烃源岩,它是强烈的多期块断运动和高地热场的产物。断层的活动强度及活动时间和期次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系统的分布及特征。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可以划分系统并确定其分布范围,从而进一步研究成藏规律。以济阳坳陷中的沾化凹陷为例说明复式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及特征。盆地中三套主要的生油层系分别是始新统的沙河街组第三段、第四段及渐新统的沙河街组第一段。这几套生油岩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不同的成熟演化阶段并形成了各自的原油。三类原油的特征明显地反映在其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上。以这三套生油层系为核心,三个成藏期为标志,形成了复式含油气系统。这些系统有着各自的生储盖组合,运移通道及分布范围,它们在空间中叠置或交叉,在时间上呈现阶段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稠油开采过程中,原油黏度高、流动性困难等问题,优选出了用于化学吞吐的乳化降黏体系JN-1,并对该体系进行了室内评价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10~(-2) mN·m~(-1),相对于原油与水的界面张力降低了99.8%,在油水比为7:3下该体系形成的乳状液黏度32.35 mPa·s,降黏率94.11%,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和静态洗油能力,动态驱油实验表明,该乳化降黏体系比单独水驱采收率提高10.4%。通过在南海某稠油油井的现场施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稠油水平井,以提高井筒原油温度,改善原油流动性为目标,结合目前常用的电加热工艺技术,研发出一种稠油水平井油层段电加热工艺,并对工艺中的关键工具进行设计及绝缘试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油层段电加热工艺井筒温度场,并对典型井工艺实施进行设计评价。H05井计算实例表明,油层段流体温度由64 ℃加热到105 ℃,井口温度由55.5 ℃提高到84.9 ℃,泵入口温度由60.8 ℃提高到91.3 ℃,泵入口原油黏度由777.3 mPa · s降低到127.8 mPa · s,井筒摩阻由186.2 kPa降低到62.6 kPa。油层段电加热工艺可以明显提高泵入口原油温度,降低原油黏度及井筒摩阻,改善井筒原油流动性。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精细分层开采工艺可靠性及实现井下参数的测试,根据电控设备快速、集成化及液压设备稳定性好、扭矩大的特点,开发了一种电控液驱分层注采控制系统.详细阐述了控制系统、电控解码监测装置与液压驱动多级滑套等重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技术特点,进行了电控液驱分层注采现场选井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实现了井下大于6层注...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海F疏松砂岩稠油油田投产后地层压力下降快、油井产量递减快、储层出砂堵塞井筒和平台无注水工程预留等问题,在对油层下部高温水体供给能力、引热降黏效应、采收率等方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利用油层下部高温热水在井下实现注水的引热降黏技术,同时研发了与此配套的引热降黏单层及分层注水工艺管柱、封隔颗粒控水防砂工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海A稠油油田地热水驱在低温高压的工况下产生大量的H2S气体,严重影响油田的生产安全.在充分调研稠油油田开发H2S生成原因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地热水驱低温高压条件下的H2S生成机理,确定在低温高压(105℃,12MPa)工况下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H2S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了温度、压力等因素对于H2S生成的影响作用规律,明确了温度为影响H2S产生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建立长效防堵机制旨在解除油藏开发过程中泥砂堵塞,释放油藏产能.针对高含泥质疏松砂岩稠油油田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应用CPI防堵技术,集防砂与控水一体,实施后使目标水平井液量提高2倍,日产油提高2.85倍,采液指数提高1.75倍,为目标油田的治理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南海东部高含泥稠油油藏采用水驱开发,目前,面临地层压力较低、能量补充较慢、生产动态上表现出产量递减趋势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水驱后纳米SiO_2辅助气水交替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纳米SiO_2微乳液,协同烟道气增能作用,达到补充地层能量,改善水驱效果的目的。纳米SiO_2微乳液的静态洗油效率达51.8%,在75℃下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0.061mN·m~(-1),相比于原油与地层水的界面张力降低了98.8%。室内驱替实验表明,纳米SiO_2气水交替驱替可以将水驱后驱油效率提升42.67%。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_2辅助气水交替技术可将单井产能提升55.9%,可将注入井周围地层压力由12.38MPa提升至16.59MPa,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为南海东部高含泥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接替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