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5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离子液体用于燃料油深度脱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介绍了加氢催化脱硫和其他脱硫技术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离子液体在萃取脱硫、萃取脱硫与氧化脱硫耦合、萃取脱硫与生物脱硫耦合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离子液体萃取脱硫具有操作简便、可循环使用、无需氢气、环境友好、能深度脱硫等特点,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若要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离子液体在合成工艺、脱硫选择性及回收再生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吸附法可以脱除加氢汽油、柴油中的芳香含硫化合物,是超低硫油品的一种具有工业前景的脱硫方法.详细介绍了分子筛吸附剂、氧化物吸附剂、络合吸附剂、分子印迹吸附剂和化学吸附吸附剂等的设计、再生的最新研究进展.吸附脱硫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对硫化物的吸附选择性低和再生与重复使用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验室保存的纳豆激酶生产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 NLSSe进行了g-聚谷氨酸合成研究,在不添加谷氨酸的培养基中合成了分子量在200~300 万Da的g-聚谷氨酸,表明该菌是谷氨酸非依赖型菌. 合成纳豆激酶的合适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大豆蛋白胨,合成g-聚谷氨酸的合适碳、氮源分别是柠檬酸和NH4C1.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碳、氮源对纳豆激酶和g-聚谷氨酸联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培养基中大豆蛋白胨及柠檬酸的浓度能分别促进纳豆激酶和g-聚谷氨酸的合成,而不抑制另一产物的合成,有利于纳豆激酶和g-聚谷氨酸的联产. 在大豆蛋白胨10 g/L, NH4C1 9 g/L,柠檬酸15 g/L时,纳豆激酶酶活为121.2 U/mL,g-聚谷氨酸产量为1.1 g/L,均达到了单独合成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PCR方法从红球菌Rhodococcus sp. RHA1基因组中克隆了编码甲酸脱氢酶的基因(fdh),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大肠杆菌-红球菌穿梭质粒pBS306,构建了甲酸脱氢酶表达质粒pBS-PFG,转入专一性脱硫菌R. erythropolis LSSE8-1,得到重组菌LSSE8-1-FDH. 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显色反应测得重组菌LSSE8-1-FDH的总脱氢酶活(OD496)为0.464,原始菌LSSE8-1的总脱氢酶活(OD496)为0.353,重组菌比原始菌酶活增加了31%. 考察了不同浓度甲酸根对R. erythropolis LSSE8-1与重组菌LSSE8-1-FDH生长的影响,当甲酸根浓度为25 mmol/L时重组菌LSSE8-1-FDH的生长最佳. 油水相静息细胞脱硫实验表明,重组LSSE8-1-FDH菌比宿主菌的脱硫速率增加了12.5%,总脱硫率增加了约20%.  相似文献   
5.
Klebsiella sp. LSSE-H2的咔唑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染料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1株新的咔唑降解菌LSSE-H2,能以咔唑作为唯一的碳源、氮源和能源. 依据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鉴定为Klebsiella sp. 该菌在30℃、以咔唑为唯一的碳源、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CNFM)中,经过56 h可将浓度为12 mmol/L的咔唑几乎完全降解,在浓度为16 mmol/L的咔唑中也同样表现出高的咔唑降解活性. 对比分析不同营养成分培养基中对咔唑的降解情况表明,LSSE-H2可能存在独特的咔唑降解活性表达调控模式. 按照已公布的car基因簇序列设计同源引物,PCR扩增出LSSE-H2的包含5个咔唑降解基因的car基因簇片断,测序结果表明,咔唑降解基因高度保守,与Sphingomonas sp. KA1和Sphingomonas sp. GTIN11相应的咔唑基因的同源性都达到100%,只在基因簇的非编码区上发现少数碱基不同. 对比研究表明,LSSE-H2, KA1和GTIN11中car基因簇的起源可能相同,并能在不同的细菌之间水平转移.  相似文献   
6.
脱硫菌Rhodococcus sp.LY822专一性脱硫活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专一性脱硫菌Rhodococcus sp. LY822质粒DNA为模板,利用已知的脱硫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了3个脱硫基因片段dszA, dszB和dszC. 构建了相应的表达质粒pETA, pETB和pETC,在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得到了dszA, dszB和dszC基因的融合表达产物. 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50, 40和45 kDa. 3种重组菌BL21(DE3)(pETA), BL21(DE3)(pETB)和BL21(DE3)(pETC)的无细胞粗提液(2 mL)的活性检测结果表明,DszC酶的粗提液反应30 min能够将0.02 mmol/L二苯并噻吩完全转化为二苯并噻吩砜,DszA酶的粗提液能够将0.01 mmol/L二苯并噻吩砜完全转化为羟基联苯亚磺酸盐,DszA和DszB酶的粗提液联合作用能够将0.01 mmol/L二苯并噻吩砜完全转化为2-羟基联苯,证明LY822对二苯并噻吩的降解符合专一性脱硫的"4S途径".  相似文献   
7.
π络合吸附剂吸附脱硫及其生物再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吸附剂生物再生循环使用的新耦合方法.通过离子交换再用He保护自动还原的方法制备了π络合吸附剂Cu(Ⅰ)/Y,Cu(Ⅰ)/MCM-41,Cu(Ⅰ)/ZSM-5,以萘和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