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稠油油藏注蒸汽储层伤害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温高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河南油田稠油储层注蒸汽过程中的水岩反应、水液反应、原油组分变化和沥青沉积等因素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采用铸体薄片、电镜扫描等方法,研究了注蒸汽后储层物性参数变化特征,最终分析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储层伤害机理及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岩石和粘土溶解量和转化量随温度及pH值的增加而增加,新生矿物、沉淀物、沥青沉积等在储层内的运移造成储层孔隙堵塞;同时,大量沥青沉积造成储层润湿反转,使渗流阻力增加,造成储层物性伤害.稠油油藏注蒸汽后,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有所增加,而剩余油仍集中于油藏大孔道地层内.  相似文献   
2.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油藏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润好  汪金霞等 《河南石油》2003,17(2):30-32,35
叠瓦状油藏是新庄油田油层分布的普遍规律,以圈闭和盖层的有效性探讨了该类油藏的形成条件,认为主控断层对油层的封闭具有广泛性和相对性,断层封闭的广泛性导致了断层下盘高部位大多数储层都是油层,断层封闭的相对性是造成油层含油高度小的主要原因,盖层的厚度与油藏的含油高度具有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3.
叠瓦状油藏是新庄油田油层分布的普遍规律 ,从圈闭和盖层的有效性探讨了该类油藏的形成条件 ,认为主控断层对油层的封闭具有广泛性和相对性 ,断层封闭的广泛性导致了断层下盘高部位大多数储层都是油层 ,断层封闭的相对性是造成油层含油高度小的主要原因 ,盖层的厚度与油藏的含油高度具有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新庄油田泌浅57井区为例,通过理论模型计算不同注汽参数下蒸汽加热半径的变化,结合断层附近生产井实际生产情况,分析了蒸汽吞吐条件下生产井距断层的合理距离。又通过两种油藏模型对泌浅57井区作精细数值模拟进行进一步论证,最终研究确定了生产井距断层的合理距离应在40m以上。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新庄油田其它区块和类似稠油油田的蒸汽吞吐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稠油油藏注蒸汽储层伤害机理及调整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高温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注蒸汽过程中岩石颗粒的溶解、黏土矿物的溶解及转化、新生矿物的生成、结垢沉淀的产生和注蒸汽后沥青沉积及原油组成的变化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运用铸体和扫描电镜方法,研究了注蒸汽后储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和物性参数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的储层伤害机理。根据储层注蒸汽前后物性变化规律提出了治理储层伤害和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自2000至2002年,应用治理储层伤害技术对策后,热采区块开发后期累计增油9.4138×104t,累计油汽比达到了0.36,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在新庄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新庄油田测井、录井、岩心和试油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校正、分析,明确了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测井二次解释,在对试油资料详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了该区的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和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为新庄油田进一步开发评价和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的高含水阶段后,主力油层水淹严重,挖潜增产对象逐渐向物性差、能量低、难开采的非主力油层转移。CO2高压气溶胶酸压技术正是一项融合酸化、压裂于一体,通过CO2汽化膨胀、强力压裂造逢、酸蚀裂缝岩壁,达到增加地层能量,改善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的增产技术。文中介绍了CO2高压气溶胶的作用机理和所选区块典型井原油室内试验的适应性。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结果均表明,该技术能提高地层原油的渗流能力,增产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稠油热采储层伤害及物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河南油田稠油储层注蒸汽过程中的水岩反应、水液反应、原油组分变化和沥青沉积等因素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总结分析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储层伤害机理及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岩石和黏土溶解量和转化量随温度及pH值的增加而增加,新生矿物、沉淀物、沥青沉积等在储层内的运移造成储层孔隙堵塞;同时,大量沥青沉积造成储层润湿反转,使渗流阻力增加,造成储层物性伤害。稠油油藏注蒸汽后,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有所增加,而剩余油仍集中于油藏大孔道地层内。
  相似文献   
9.
以断层极为发育的河南新庄油田泌浅57井区为例,利用地层配置状况、断层横向封堵系数和泥岩涂抹因子作为评价参数,定量分析了断层的封闭性,计算结果与平面上的油水分布有较好的吻合性。该研究方法对开展区域断层的封闭性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疆焉耆盆地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为浅水缓坡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明显的旋回性和层次性。运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将含油层段划分为四个退积式叠置的短期旋回。分析结果认为,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空间变化是引起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的决定因素,受基准面旋回控制,河道类型、储层厚度、砂体规模、夹层分布、砂体拼接方式等层间非均质特征呈规律变化;随着可容空间的增加,河道特征逐渐由辫状河道向曲流河道转变,造成储层物性、层间非均质程度等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