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王聪娥 《辽宁化工》2014,(10):1287-1289
利用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结果,结合岩心薄片观测和测井解释资料,本文对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区长8油层组裂缝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微裂缝以构造缝为主,占微裂缝总数的70%;大部分为全充填缝(即闭合缝);充填物成分主要为泥质,少数为方解石和铁质及其它充填物;压裂施工过程中当油井不存在过井天然缝时,压裂过程中破压明显,产生新人工缝。当存在过井天然缝时,压裂过程中破压不明显,人工缝沿天然裂缝延伸。长8层的裂缝方位与构造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均为为北偏东70°左右。  相似文献   
2.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利用测井标志识别富县-黄陵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层序界面。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演化经历了5次周期长、规模大的湖侵和湖退,存在5个较明显的湖泛面,可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和14个中期旋回,同时在单井层序划分和连井剖面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富县-黄陵地区三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结构的对称性随湖盆的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地层分布明显受北东、南西两个方向物源的影响,表现为主要物源区的范围地层厚,其它区域薄。对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三叠系延长组形成了4套明显的生储盖组合关系,从宏观上控制了富县-黄陵地区延长组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钙质夹层研究对油田开发初期井网布置、后期增储上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对甘泉油田延长组长8段钙质夹层岩性、电性、分布成因及其对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钙质夹层发育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主要发育在砂体顶部和底部,具有稳定性较高、厚度较大等特征,此外,具有低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的测井响应特征。钙质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2期方解石胶结,第一期与同生成岩期方解石的过饱和沉淀有关,此时期,壳类生物残体的溶解、河流携带的Ca2+及CO23-、大气中CO2的溶解等是方解石胶结的物质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胶结为中成岩阶段B期的孔隙式胶结,地层中残留流体的Ca2+及CO23-、不稳定组分溶蚀、黏土矿物转化等为钙质胶结提供了Ca2+及CO23-。钙质夹层的发育增强了储集层砂体的层内非均质性,导致砂体垂向连通性变差和油水关系复杂。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钙质夹层与相邻非渗透性隔夹层斜交形成有效隔挡,形成局部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下寺湾油田桥镇区长8油藏属于典型的致密油藏。通过分析认为,长8沉积期三角洲前缘砂体控制致密油藏规模,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控制致密油分布范围,有效的储集空间控制石油储集量,良好源储配置控制着致密油藏的富集程度,多重因素的有利组合是桥镇区长8致密油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