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VTI介质P波反射时差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常规动校正处理方法提供的叠加速度及层速度精度不能满足钻前压力预测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方法假定地震波在各向同性层状介质中传播 ,而实际地层却表现为各向异性特征。因此本文以 VTI介质为地下岩层模型 ,采用纵波 (P波 )正演模拟 ,论述了 Alkhalifah方法、含有效各向异性参数的四阶时差分析方法和平移双曲线时差分析技术 ,分别校正了 P波非双曲线反射时差 ;同时与基于各向同性介质模型的四阶时差校正和平移双曲线时差校正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采用 Thom en(1986 )提供的实际岩样的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对实际资料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 :VTI介质的时差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各向同性介质 ,并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地震速度 ;利用 VTI介质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η也可以描述各向同性水平层状介质 ;当取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η<0 .1时 ,可以较好地反映弱各向异性层的特征 ,在中、近炮检距附近道的校正误差仅为一个采样间隔。本文最后给出两种求取有效动校正速度和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η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及鲁西隆起区中、新生代伸展与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具有相同类型的结晶基底.选取这两个地区近年来3条有代表性的大跨度深层反射地震剖面,重建盆地沉积岩层埋藏史,通过反复拟合盆地内部构造形态,定量计算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详细解析了基底伸展变形过程.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区基底伸展及断裂活动在时空上很不均衡,两个地区古近纪伸展变形强度均显著大于中生代;古近纪济阳坳陷南北向地壳伸展率和伸展速率均为东西向的两倍以上.  相似文献   
3.
深盆气藏勘探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盆气藏是天然气勘探与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深盆气藏的勘探须基于地质理论、勘探方法和工程技术三者"一体化"的综合研究。"一体化"综合研究主要包括:①强调油气勘探过程中,深盆气藏地质理论的研究与应用;②针对深盆气藏地质特征,开展与之相配套的多学科综合勘探方法研究;③钻井和试采工程技术的改进。这3方面的研究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四川盆地通南巴构造带,以深盆气藏地质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深盆气藏综合勘探方法的探索性应用。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识别深盆气藏是可行的。地质、地震资料显示,尺溪向斜生储盖条件配置完好,已形成"压力封存箱",为该区深盆气藏勘探的前景区。基于深盆气藏系统要素分析,提出了适合于通南巴构造带的深盆气藏地质模型。构造向斜部位、区域性压力转换带以下、陆相地层中的上沙溪庙组下部到下沙溪庙组上部局部异常高压区是深盆气藏勘探的重点位置,建议进一步论证后部署探井。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计算油气盆地中沉积岩原地热导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岩原地热导率是盆地热结构和热演化研究的重要参数,在不同物性的岩石中,热导率是控制油气盆地地温和热流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利用平均密度,补偿中子、声波时差,自然伽马、等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计算油气盆地中沉积岩岩性组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影响,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环青藏高原的巨型盆山体系及盆、山结合部位的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结合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先提出了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的概念,描述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该体系的深部构造特征和成因动力学机制。重点研究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认为该体系内前陆盆地是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式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包括海西-印支期周缘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北部、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海西-印支期弧后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如库车、塔西南、准南等)。上述两期、三种原型盆地,在喜山期冲断隆升活动作用下,形成四类叠合式前陆盆地: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和早衰型。中国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广泛发育多个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盐相关褶皱、走滑-冲断构造组合等。最后分析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测定济阳均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8个干酪根样品的漫反射光谱,发现在波长600-1000nm范围,谱线的斜率与镜质体反射率(0.27%-0.67%)之间有很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干酪根的漫反射光谱测定有可能成为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筒单、快速、定量的新方法。图3表1参12  相似文献   
7.
渤海盆地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 8口井的系统测温资料和 142口井的油层测温资料 ,计算并绘制了渤海盆地的地温梯度分布图。渤海盆地新生代盖层的平均地温梯度为 3.3℃ / 10 0 m,其中凹陷区地温梯度为 2 .5~ 3.5℃ / 10 0 m ,凸起区地温梯度为 3.0~ 4.5℃ / 10 0 m。地温梯度分布与盆地成因和断裂构造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结果表明 ,渤海盆地高地温梯度带对应于地壳减薄带、岩石圈伸展带和深部断裂带。此外 ,还计算了特征深度和部分烃源岩层底界面上的温度 ,并绘制了相应的地温分布等值线图。烃源岩现今温度的高低主要与其埋深相关。渤海盆地现今“液态窗”的深度范围一般为 2 0 0 0~ 45 0 0 m ,而在辽东湾地区其下限接近 5 0 0 0 m  相似文献   
8.
川西两期前陆盆地南北两段构造演化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钟锴  徐鸣洁  王良书  贾东  魏国齐 《石油学报》2004,25(6):29-32,37
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早中生代和晚新生代两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无论是前陆盆地的发育程度还是前陆变形特征及前渊带沉积作用,盆地的南、北两段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川西地区及邻区的重磁场特征,获得了川西地区基底性质及主要断裂带分布的研究成果。德阳-绵阳一带刚性基底对新生代变形由南向北的传播起了阻挡作用,奠定了新生代变形南强北弱的格局。同时,一系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新生代变形作用。基底性质的差异和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存在是造成川西前陆盆地南、北两段差异的主要制约因素,直接造成了南、北两段新生代变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精细地质描述方法,根据丰富的密井网测井资料,借鉴古代河流砂体露头和现代河流沉积经验,对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油田西部、河流相储层PⅠ2砂岩组,进行精细对比、精细描述、模式预测等.表明PⅠ2砂岩组的PⅠ23沉积单元为远源低弯度砂质辫状河沉积.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对结论进行了进一步证实.成果不仅解决了PⅠ2砂岩组沉积单元精细划分与对比问题、澄清PⅠ23砂体成因类型上的认识,而且确认了大庆长垣萨、葡、高油层中、相对规模最大的砂质辫状河沉积.结果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对挖潜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和横向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对控制断裂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以来,受到区域性的NW—SE伸展作用,动力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造成的上地幔热隆起,形成了NE、NNE向构造带。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济阳坳陷、渤中坳陷,中生代至早始新世时期受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作用控制,发育NWN断裂。上地幔隆升作用的推移和郯庐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决定了渤海湾盆地断裂发育的横向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