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声波测井预测流体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写的是对Ramamoorthy和Murphy(1998)发表的一种方法的测试结果,即利用现代声波和孔隙度测井识别高孔隙碳酸盐岩中的主要孔隙流体类型。尽管该方法是针对中东的碳酸盐开发出来的,但是非常适用于北海的白垩纪储层,并以此巩固了该技术在这个特殊油田的实用性。将剪切波速度和体积密度组合可计算出每一深度地层的剪切模量。由实验室测量得到的经验关系表明孔隙度和剪切模量与岩石框架的体积模量(含空孔隙空间岩石)有关。使用Gassmann方程(1951)可计算三种独立条件下岩石的体积模量:即100%饱含水、100%饱含油或100%饱含气。之后这三种体积模量可用于计算三种相应的压缩波(纵波)传播时间。在同一道中可将这三种压缩波声波曲线与测量的纵波曲线进行重叠。通过计算得出的三条曲线与实际测井曲线之间的比较可定性识别出孔隙流体。三个现场实例可以说明该技术:(1)1986年在注水到达前的裸眼井测井;(2)1995年在距离约200英尺远的套管邻井内测井,一些油层由于受到注入水冲刷明显显示出高的含水饱和度;(3)1998年在一口裸眼井进行新一代的声波测井,该井位于接近水驱的前沿。  相似文献   
2.
Y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及RRSR识别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Y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录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其低电阻率油层成因主要是由于岩性较细、泥质含量较高,导致储集层的微孔隙发育从而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另外低孔、低渗以及成水钻井液侵入也是重要原因。Y油田的低电阻率油层可分为以下类型:①低孔、低渗造成的;②微孔隙发育造成的;③成水钻井液侵入造成的。通过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深探测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曲线自动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RRSR法(水层的RRSR值为0,油层、低电阻率油层的RRSR值大于0)。该方法在Y油田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图3参8  相似文献   
3.
利用LWD测井资料预测油藏衰竭程度和生产气油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综合利用LWD、MDT测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对衰竭式开发油藏的衰竭程度(地层压力)、单井初产气油比与LWD测井响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不同衰竭程度和生产气油比时LWD体积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征发现,当地层压力小于饱和压力时,LWD测井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曲线重叠区的大小与油藏衰竭程度和生产气油比具有一定关系,重叠区越大,地层压力越低,油藏衰竭程度就越严重,生产气油比也越高.经多元统计回归,得到地层压力、生产气油比与密度孔隙度和中子孔隙度之差的函数关系.通过对DLL油田Ⅱ区块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利用密度孔隙度和中子孔隙度之差预测地层压力和生产气油比的经验模型,预测结果与MDT测井压力资料和生产气油比资料相符,证明该方法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阿曼DLL油田高孔低渗碳酸盐岩油藏的随钻测井(LWD)和电缆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了从钻开储集层到完井测井时间内钻井液侵入对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储集层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钻井液侵入对储集层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与储集层的孔隙度、钻井液柱与地层压力差、含水饱和度、钻井液矿化度以及侵入时间相关,其与孔隙度增加呈指数增大关系,与钻井液柱和地层压力差呈对数增大关系,与含水饱和度以及侵入时间呈幂指数增大关系。根据DLL油田LWD测井资料和MDT压力资料,得出储集层电阻率受钻井液侵入影响的校正方程。由校正后电阻率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比电阻率校正前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增加了6.3%~20.0%,平均增加10.2%。图9表4参16  相似文献   
5.
浅析Archie参数m和n值的实验室测量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元  丁荣辉 《测井技术》2004,28(3):265-268
提出对<测井技术>2003年第4期发表的"岩电实验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校正方法研究"一文的不同观点.Archie参数孔隙度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值的实验结果直接影响到含水饱和度的计算结果.分析结果表明,m和n值的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实验条件和统计模型;m值测量误差对计算的含水饱和度影响比n值测量误差的影响大.在实验室进行岩心实验时,应特别注意实验条件和统计模型2个因素,以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6.
针对干熄焦装入炉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设备隐患,通过技术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动缸运行卡顿、下线频率高的问题,实现了结构、功能、运行参数上的优化,最终消除了影响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巨厚碳酸盐岩储层是中东波斯湾盆地发育较普遍的一类储层,受控于复杂原生沉积-次生成岩改造作用,储层岩石类型与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严重制约着巨厚油藏注水开发采收率的提高。以伊拉克W油田中白垩统Mishrif组巨厚碳酸盐岩为例,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和物性、压汞等资料,以"储层成因(沉积+成岩)为分类基础、储层质量(物性+微观孔隙结构)为分类依据、地球物理方法(测井+地震)为识别预测手段",开展复杂强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分类与预测研究。研究表明:沉积相带及其变迁控制了Mishrif组复杂岩石结构类型及叠置关系,原始沉积组构叠加差异性成岩改造控制了其6种孔隙类型的发育及分布,发育14种岩石成因类型,每种类型具有相似的沉积结构和孔隙类型,且经历了统一的沉积-成岩演化史。岩石成因类型与储层质量相关性好,根据储层质量划分为5种储层类型,其中发育粒间孔、混合孔的生屑砾屑灰岩和发育粒间孔的生屑砂屑灰岩,属于高孔高渗连通孔粗喉型最优质储层。构建测井声波纵波波阻抗(RHOB/DT)和深感应电阻率与自然伽马测井数值之比(RILD/GR)交会图,其对单井储层类型识别效果较好。以单井测井识别结果为硬数据,以地震波阻抗为井间约束,预测各类储层空间展布,其中I类最优质储层在mB2上段呈大范围片状连续分布,mB1段呈条带状分布,mA段呈小范围片状分布,分别符合mB2上段台地边缘生屑滩、mB1段台内潮汐水道和mA段台内浅滩沉积环境。通过盲井抽稀检验,预测结果符合率超过80%,从而为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试井和生产测井资料估算储层的动态渗透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根据岩芯相渗透率试验或试井资料求得储层动态渗透率。针对目标油田取芯少、往往是多层试井的特点,提出利用多层合试的试井资料和生产测井资料估算储层动态渗透率的方法。可估算产油井各产层的油、水相有效渗透率,且能估算注水井各注水层的水相渗透率,这些动态渗透率能更好地反映各小层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研究区块砂砾岩储层的实际测井资料、水淹特征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声波、微电极、电阻率测井曲线对砂砾岩储层进行定性识别。定量识别指标为:自然伽马相对值ΔGR<0.15,粒度中值Md>0.24mm,声波时差DT<260μs/m。在储层的水淹过程中,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孔隙结构系数减小,润湿性由中性偏亲水向弱亲水、亲水、强亲水方向转化,Archie参数mn随地层水电阻率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注入水矿化度与原始地层水的差别和有效泥质含量(阳离子附加导电性)是控制储层水淹过程中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水驱过程中岩石电阻率Rt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随注入水矿化度与原始地层水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在注入淡水条件下,根据注入水矿化度的不同,RtSw之间的关系可呈现出非对称的“U”、“L”、或“∽”曲线特征。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砂砾岩水淹层的测井解释和制定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结构以及油藏的油柱高度等因素的分析,高邮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主要受储层物性差、油柱高度低影响。利用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将阜宁组阜三段、阜二段和阜一段低渗透储层分为4类,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岩电参数,并发现岩电参数m和n值随胶结物成份和储层物性变化具有不同的规律。在确定低渗透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时,需要综合利用岩心直接分析结果、毛管压力曲线的J(Sw)函数法和沃尔法、以及基于不同类型储层岩电参数的测井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