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主要探井的岩心进行了观察、取样,明确了烃源岩区别于火山岩尤其是凝灰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并通过地质背景与实际井震对比分析,以火山岩与烃源岩的共生关系为依据,通过数学计算模型预测了本区石炭系各主要源岩层系的烃源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火山岩系共发育两大类烃源岩赋存型式,在火山岩与烃源岩之间存在4种共生关系,测井—地震响应特征明显。石炭系哈尔加乌组和卡拉岗组火山岩与烃源岩的接触关系不同,分属2种不同的火山岩系烃源岩赋存型式,适用于不同的烃源岩厚度数学预测模型。烃源岩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卡拉岗组火山岩为陆上喷发,烃源岩空间上与火山岩相隔、独立、正常沉积,分布相对局限;哈尔加乌组火山岩为水下喷发,烃源岩分布广泛但在火山口之间形成多个次级厚度中心,平面分布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鄯勒低渗透油气藏储层物性差,纵向上存在2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应于西山窑组二段和三工河组油层.次生孔隙发育带钾长石溶蚀强烈,自生高岭石很发育,相对含量大于25%,以蠕虫状和书页状分布于骨架颗粒间.大量自生高岭石发育所需的开放一半开放流体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油气富集.根据成岩作用特点及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对西山窑组二段储层划分了3种成岩-储集相,评价了不同成岩作用相互作用下的次生孔隙发育的程度.此外,沉积条件决定了砂体原始物性的好坏,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又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三者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油气的富集程度,是鄯勒地区西山窑组背斜型油藏的储油机理.  相似文献   
3.
综合研究认为胜北洼陷侏罗系水西沟群具备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条件,即有利于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构造条件,气源条件,低孔、低渗储层物性特征及良好的圈闭保存条件。解剖北部山前带和丘东洼陷南斜坡已知致密砂岩气藏,对比表明胜北洼陷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以下特点:①煤系地层长期大量生排烃为形成致密砂岩气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②烃源岩与储集层呈互层紧密接触有利于气源内致密砂岩成藏,③气层具有含水率偏高、低压异常特点。储层非均质性、致密性和良好的封闭条件是影响该区致密砂岩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胜北洼陷南部斜坡区及洼陷中央隆起,源岩与储集层配置条件优越,是寻找致密砂岩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在分析天然气成因、分布和成藏模式的基础上,将该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为3种。Ⅰ型天然气主要分布于三间房组和三叠系中,Ⅱ型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侏罗统中,Ⅲ型天然气除三叠系外均有分布,其中,致密气藏成因类型主要为Ⅲ型;天然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侧向分异、垂向分异、近源分异及混合聚集4种类型,其中,近源分异是致密气藏主要成藏模式,在吐哈盆地东部邻近凹陷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方解石的热释光及测年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的研究工作以石英的TL年代测定为多,这里以方解石为测年矿物,对TL测年方法进行了测试研究,测得样品的TL年龄值约50万年,从“时域”看,可能是岩石所在环境发生的最后一次“热”事件(如强烈地震)的年代。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流体压力特征和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探讨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系统地层超压形成的原因以及页岩油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芦草沟组页岩油是烃源岩在低成熟—成熟早期演化阶段生成的液态烃,具有高密度、高黏度的物性特点;烃源岩厚度大,渗透率低,造成流体启动阻力增大,油气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排运的条件而滞留在源岩层中,其为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芦草沟组泥页岩生烃潜力大,源内储集空间发育,是其生成的油气滞留其中的基础;生烃造成的地层压力不足以突破油气运移的阻力,是页岩油富集的直接原因。页岩油的富集程度受控于不同岩相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储烃能力。  相似文献   
7.
曾雁  王海  徐桂芳  王晓华  申英 《吐哈油气》2003,8(4):322-323
热解气相色谱法是结合热裂解和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技术,通过氢火焰检测器对热解产物中的热蒸发烃(S1)和热裂解烃(S2)进行分析,得到详细的烃组成资料,依据烃的组成特征及含量变化对储集层的含油水性进行判断,主要针对S1的特征进行了分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发现的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其形成与富集机理与常规油气藏有很大差异。页岩油运移机制是页岩油形成机理的重要部分,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化验及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页岩油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距离和效率等方面。结果表明,页岩油在源内的运移效应不明显,油气的富集非源内规模性运移聚集结果;油气垂向向源外的运移效应较为显著,活动的大规模断裂会降低源内页岩油丰度。页岩油的初次运移以生烃造成的地层超压为动力,通过干酪根网络、纹层间及微裂缝发生了小尺度的运移,油气大部分滞留原地,运移效率极低。在输导断裂发育的地区,泥页岩生成的油气发生了垂向向上的二次运移,在芦草沟组上覆地层聚集成藏。页岩油的这种运移机制决定了页岩油连续分布、油水分异差、油气聚集不受构造控制及断裂活动区油气丰度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