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位于重庆城口与四川万源交界处的大巴山地质实习基地,是重庆科技学院继重庆北碚天府、万盛关坝之后的第3个教学实习基地.从学校地质学科面临的新形势出发,分析了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巴山地质实习基地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山岩油气藏是松辽盆地重要的勘探对象,为定量分析火山喷发旋回、岩性、岩相与有效储层分布的关系,基于该盆地长岭断陷66口钻井地质与测井资料、1 495 km2三维地震资料、546套实测物性及试气产能等资料,并在19 384 m火山岩井段岩性校正的基础上,划分出火山喷发旋回和火山岩相及亚相,建立起岩性、岩相、旋回与储层物性、含油气情况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该区共发育3段10个火山喷发旋回,有效储层集中发育在火山喷发序列的顶部旋回,其中营城组一段、三段的顶部旋回(旋回三)储集性能最好;②该区主要发育11种火山岩石类型,其中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和流纹质火山角砾岩为有效储层的优势岩性;③研究区主要发育4种火山岩相11种亚相,其中喷溢相上部亚相和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为有效储层的优势岩相;④火山岩储层物性条件与其有效储层发育程度有着显著的对应关系,储层物性控制了有效储层的分布,并且在物性特征中孔隙度较之于渗透率而言,对有效储层的形成具有更明显的影响。结论认为,该区深层火山岩勘探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具有较为丰富的致密气勘探潜力。目前,对于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精细成分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成岩作用的影响还未开展深入研究,制约了山西组优质储层的评价及空间分布预测。以大牛地气田A区山西组为例,基于详细的镜下观察和统计分析,结合孔渗和压汞资料,查明致密砂岩主要成分类型及特征,明确成分含量与储层类型和成岩作用增/减孔率的关系,进而探讨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区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主要成分可分为4个大类16个小类,其中石英、岩屑和凝灰质杂基是主体,并可将主要成分归为刚性、半塑性、塑性3类。致密砂岩成分含量及物理性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抗压实能力、溶蚀流体流通性、可溶成分含量3个方面。粒径粗(粗砂级及以上),较高的石英含量(70%~90%)、较高的刚性颗粒含量(60%~80%)、低含量的半塑性+塑性成分(20%~30%)有利于抗压实,降低砂岩的致密程度,并为溶蚀流体的流通提供有利条件,但也加剧了胶结作用;一定量的岩屑(20%~30%)和凝灰质杂基(10%~20%)可以为溶蚀提供母质;而一定量的凝灰质也有利于阻止胶结作用。综合来看,A区北部和中部的储层优于南部,W14井区储层最为有利,W12井区和W10井区次之,其他井区储层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泌阳凹陷赵凹油田赵凹区经过多年开发,呈现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剩余可采储量少的特征。以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精细解剖核桃园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内部结构,建立地质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储层剩余油分布状态,建立砂体内部结构控制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以正韵律单砂体为主,渗流能力自下而上由强变弱,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砂体上部;河口坝单砂体主体为反韵律,渗透率较高,剩余油主要集中在砂坝上部,而坝侧缘和前缘剩余油则主要分布于坝缘下部;河口坝砂体一般发育多个增生体,各增生体间普遍发育泥质或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剩余油分布主要与注采井分布有关,只有注水井或采油井作用的增生体往往成为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英台断陷营城组火山岩中普遍发育晶间微孔隙,主要由重结晶作用和溶蚀作用形成。按成因和骨架颗粒的种类可将晶间微孔分为放射状碱性长石晶间微孔、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和混合矿物晶间微孔3种类型。基质发生脱玻化重结晶作用,形成球粒状钾长石的区域晶间微孔面孔率为5.2%,形成黏土矿物和石英长石雏晶的区域面孔率增加9.5% ~13.6%;长石发生局部溶蚀形成伊利石的区域,面孔率可增加6.5% ~10.1%;而伊利石充填火山碎屑岩的粒间孔隙,仍可保留22.3% 的晶间微孔型储集空间。结合英台断陷勘探实例,认为晶间微孔发育的火山岩可作为天然气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