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层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位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区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北30潜山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翟庆龙  吉双文 《录井技术》2002,13(1):54-57,65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出30潜山 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含油气的裂谷盆地中常有火成岩 (包括浅层侵入岩、喷出岩和火山碎屑岩 )发育 (金强等 ,1998) ,并且形成了众多的火成岩或与火成岩有关的油气藏 (张树国 ,1988;金强 ,2 0 0 1)和高含量的CO2气藏 (戴金星等 ,1995 ;罗开平等 ,1998)。其中主力烃源岩中发育规模不等的火成岩体 ,是裂谷盆地的重要特色 (熊寿生等 ,1996 ;翟庆龙等 ,2 0 0 2 )。火山物质与括烃源岩有机质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促使生油岩在较浅的深度条件下生成了较多的油气 (Jin ,etal.,1999)。除此之外 ,人们还发现侵入岩对烃源岩的烘烤作用、岩浆热液活动向盆地释放大…  相似文献   
4.
金强  翟庆龙  万从礼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3):231-233,237
许多裂谷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中分布有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综合运用东营凹陷沙三段火成岩成分、结构、构造、蚀变特征和K-Ar同位素等分析资料,结合研究区的构造地质特征,确定了火成岩成因类型以及它们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以滨南和纯西地区为例,建立了烃源岩沉积环境中水下喷溢、烃源岩埋藏过程中浅层侵入的两种火成活动模式。探讨了两种火山活动形式对烃源岩形成、生烃演化和排烃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滨南地区主力生油层中发育规模不等的玄武岩,形成了玄武岩-烃源岩共生组合体。其中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富,而且岩性为钙质泥页岩和油页岩;玄武岩气孔和溶蚀孔洞发育,是良好的储集层。火山物质(包括过渡金属)与有机质在长期的埋藏作用中相互作用,使有机质生烃过程得到催化和加氢作用,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生成大量烃类;玄武岩在有机酸作用下发生强烈蚀变作用,产生大量的储集空间。因此,玄武岩-烃源岩共生体是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体。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复杂岩性油气勘探保护储层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胜利油田复杂岩性油气勘探保护油层的新技术。即探井储集层敏感性预测技术、复杂岩性储集层保护钻井液技术、根据油气上返速度调整钻井液密度解放储层。敏感性预测技术是根据数据库文件,得出该样品的速敏、盐敏、水敏、酸敏、碱敏伤害率等详细预测报告。为制定单井油气层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对于松散砂岩储层采用一步法钻井液、PAM-MMH钻井液和MEG-MMH钻井液技术;对于水敏性较强的储层采用聚合醇钻井液、钙醇络合水基钻井液和MEG钻井液;对于裂缝、孔洞储集层采用无粘土相钻井液和抗高温无粘土低固相钻井液技术。这几套钻井液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复杂岩性油气勘探井壁稳定、润滑、毒性及保护储层等问题。在钻探井的过程中根据油气上窜速度的大小及时调整钻井液相对密度。做到了压而不死、活而不喷,最大限度地发现和保护了油气层。对于主要含油层的沙河街组的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地层,控制一定的油气上返速度,始终保持油气处于“亚活跃”状态,对减少钻井液伤害,保护好油气层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火山活动带来大量的高温、高压地幔热液。热液改变了局部的温度场、压力场和化学场,加速了烃源岩有机质的成熟和演化,促进油气从烃源岩排出和运移,还为烃源岩带来了CH4和H2等气体,既使有机质成烃演化得到加氢作用,又使油气密度和粘度下降,有利于运移。火山热液中的高温酸性组分(H2S,SO2,HF和HCl等)以及过渡金属元素可促进干酪根中碳—氧键、碳—硫等键的断裂,对油气生成具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