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出砂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浅层稠油油藏热采出砂状况,结合矿场实际资料,通过对出砂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弱胶结粉砂颗粒的迁移、高温蒸汽的作用和压力的影响是造成出砂的主要原因:储层的成岩程度、沉积微相、原油性质和油井的构造位置是影响出砂的主要地质因素;注采参数、射孔方式和汽窜是影响出砂的工程因素.该项研究为浅层稠油油藏热采出砂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依据铸体薄片、压汞和驱替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形几何和灰色关联等方法,对陈堡油田阜一段和阜三段2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和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驱油效率和采收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大孔隙喉道决定了储层的渗透性,而渗透率并不完全决定驱油效率,孔隙和喉道的均匀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油层的驱油效率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油层改造、提高开发效果和采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复杂小断块油田中高含水期开发调整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小断块油田的复杂性,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持续稳产。杨家坝油田为一强非均质复杂小断块油田,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表现出多种矛盾:注采井数比低,注水井吸水不均匀,油井多向受效率较低,高渗带水淹严重,且受断层影响使得局部井网不完善,稳产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论证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法.为油田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研究最佳射开层数、射开厚度及油田最大产液量等参数的基础上,论证了合理划分开发层系、加强油层改造及提高油井排液量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并提出了卡堵改层、周期注水、水平井及侧钻井等技术在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复杂小断块油田的开发调整多种方法和措施需要进行综合实施.且不同阶段针对的侧重点不同.卡堵改层、周期注水、水平井及侧钻井等技术在中高含水期可有效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保持油田稳产。  相似文献   
4.
杨家坝油田砂岩储层裂缝以水平缝和低角度倾斜缝为主,裂缝发育密度受岩性、厚度和构造位置影响明显。粉砂岩中裂缝密度最大,薄砂层中裂缝密度大于厚砂层,边界断层对裂缝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靠边界断层附近,裂缝密度高,沿鼻状构造轴部裂缝密度大于翼部。结合动态资料分析了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裂缝的存在提高了油层的产量,但边水和注入水突进严重,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导致油藏采收率低;薄砂层裂缝发育,水淹严重;杨家坝油田开发后期的挖掘潜力仍在厚油层上。  相似文献   
5.
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以及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通过对杨家坝油田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水淹层测井解释、矿场测试资料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剩余油研究方法.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滩坝、河口砂坝微相中,其他砂体剩余油分布较少;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含油面积较大的主力油层、漏射的非主力油层以及厚油层的顶部.  相似文献   
6.
依据岩心、化验分析和驱替实验等资料,对YJB油田下第三系阜一段和阜二段砂岩储层特征、非均质性、裂缝特征以及对开发效果和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储层基本上属于强非均质性,裂缝以水平裂缝为主,主要是微裂缝和短缝,储层属亲水油藏,且阜一段比阜二段亲水性更强。由于两套层系储层特征上的差异,表现出的见水规律和开发效果不同。研究结果为油层改造、提高开发效果和提高最终采收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在矿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亲身体会,客观地分析了泉州矿产资源在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中的重要性,剖析了矿业开发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泉州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具体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老油田二次开发技术策略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二次开发的本质就是老油田在传统的开采技术(包括三次采油)方式下,已经达到极限采收率、已无开采效益时,再次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念,建立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和模式,实现老油田经济有效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提出了二次开发技术的策略。分别以大庆萨北注水开发油田、河南古城超稠油注蒸汽开发油田为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油田二次开发的成功做法以及取得的效果,为不同类型油田开展二次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高集油田是江苏油田近年来老区开发调整的重点区块。为准确描述油藏开发后期油水分布和剩余油潜力,在该区地层细分对比的基础上开展了微构造研究。以高6复杂断块资料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复杂断块油田微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分析了油田的微构造特征、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微构造对高6断块油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据此部署的调整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其连通模式.曲流河点砂坝内部一般由30~200个侧积体构成,单个侧积体厚度为1~3m,砂体上部4/5的厚度是不连通的,只有下部1/5的厚度是连通的;辫状河砂体内部呈冲刷充填结构,单个河道单元厚度为2~5m,由于河道快速频繁的摆动使多个成因的砂体在垂向及侧向上相互对接,形成了广泛连通的厚砂体.通过对研究区开发动态特征的分析认为,辫状河砂体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等开发指标均优于曲流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