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1.
简要介绍了固定床、沸腾床、移动床和浆态床四大类型渣油加氢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工程化研究以及渣油加氢与渣油催化裂化组合工艺研究等。其中固定床加氢技术最成熟,发展最快,装置最多;沸腾床和移动床加氢技术日益成熟,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浆态床加氢技术完成了工业试验,目前处于工业示范阶段。根据对原料油的适应性、工艺特点、产品及反应条件的要求,提出了四种渣油加氢工艺的选择方案。不同类型的渣油加氢、以及加氢与催化裂化等重油加工技术的灵活组合,在重质、劣质油加工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重石脑油脱水的三种方案,即真空脱水、分子筛干燥剂脱水和精馏塔脱水方案,对比了3种方案的优缺点。结论是分子筛脱水方案和精馏塔脱水方案具有脱水效果好、能耗和建设投资低等优点,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首次采用液氨为制冷介质的轻烃回收工艺,分析了其运行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的三塔轻烃回收工艺,吸收塔塔顶温度控制在18.4 ℃,较之现有成熟的吸收稳定系统的经典流程(吸收塔-再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节省了再吸收塔以及相应的配套设备,简化了流程配置;产出的干气中C3+体积分数仅为1.96%,液化气中C5+体积分数为0.07%,满足国标GB1174-1997液化石油气中C5+体积分数不大于3.0%的要求,并且C3收率为94.0%,比吸收稳定系统经典流程的C3收率高;原料、制冷的液氨均来自其它单元,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装置间资源优化和整合。  相似文献   
4.
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比较典型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IGOR^ 工艺、NEDOL工艺和HTI工艺)的特点。结合各工艺的特点,对工艺流程中循环溶剂的选择、各单元流程的选择和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甲乙酮生产装置的丁烯提浓工艺过程,提出了采用质量比为1的甲乙酮(MEK)-N-甲酰吗啉(NFM)混合溶剂萃取精馏分离C4馏分中烷烃和烯烃的方法。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平衡级数学模型,并考察了萃取精馏塔和汽提塔(溶剂回收塔)理论塔板数、进料位置、回流比、溶剂比等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萃取精馏塔最佳工艺条件为理论塔板数90块、原料和萃取剂进料位置分别在第43和第6块理论塔板、萃取剂与原料质量比(溶剂比)13、回流比1.5;汽提塔最佳工艺条件为理论塔板数35块、进料位置在第10~20块理论塔板、回流比3.0,所得丁烷产品中正丁烷和丁烯产品中总丁烯质量分数分别在97%和98%以上,总丁烯产率大于98%。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低温热发电技术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案例,包括低温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制取低压蒸汽、供暖热水。基于热效率和火用效率的分析评价表明,提升低温热的能级是两类技术的共性特征,这两类技术的热效率均偏低。从热效率和火用效率角度分析,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技术优于低温热发电技术;从产品能源能级角度分析,低温热发电技术优于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技术。当低温热供给温度高于110℃时,推荐低温热发电技术;低温热供给温度高于110℃、且全厂低压蒸汽不足时,推荐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产低压蒸汽技术;低温余热资源供给温度高于110℃、且存在冬季供暖工况,或存在大量低温热阱时,推荐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制取热媒水技术。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0.8 Mt/a中压加氢改质装置工程设计及工业标定作了说明,简要介绍了工艺及工程技术的特点,分析归纳了装置的工程技术思路和工业标定结果,反应器内气液分配均匀;重石脑油硫、氮含量小于0.5μg/g,满足重整进料要求;同时生产-35号低凝柴油和10号重柴油产品;能耗低于设计值;首次采用硫化态催化剂的工程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