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46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尽管影响低幅度构造成图精度的因素很多,但在消除了闭合差和实现了准确的层位标定与追踪情况下,真实合理的变速速度场的建立则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用深度经基准面校正后的钻井资料确定的油水界面和圈闭溢出点深度与等t0图上的溢出点位置及对应的t0值,可推算一个溢出点平均速度。在钻井平均速度控制点少或分布不匀的情况下,由溢出点平均速度和井点平均速度对地震叠加速度推导出的平均速度约束校正可得到一个较合理的变速速度场,由此所做的构造图将比无溢出点约束作出的构造图具有更精确的圈闭形态和闭合高度,为储量计算和开发井布置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陆相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对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内部和顶底界共存在8个不整合面。据此可将侏罗系划分为7个沉积层序,各厚100~300m。每个沉积层序为一个向上变细的沉积成因的异地正旋回,由低位和高位两个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以盆地边缘向中心依次展布沉积扇、辫状河、富泥低弯度河、曲流河等相带。高位体系域在现今盆地边界,缺失边缘相粗碎屑沉积,在盆地大面积内由曲流河或沼泽体系组成。不整合面、沉积层序和体系域均受构造升降─静止的多旋回运动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十屋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LS1、SN10等20多口井的岩心、测井、沉积微相和740KM 2三维精细地震相认为,十屋断陷深层营城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上段半深湖—深湖相十分发育,随深度和层位差异,湖相泥岩和储层砂岩均呈强弱不同的两种地震反射特征和分布特征。储层砂岩以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浊积扇席状砂为主。扇三角洲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陷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纵向上主要发育于营城组。由于与其相间的半深湖—深湖泥岩速度低,形成强反射,砂岩则为中弱振幅反射,平面上呈扇状、分支状河道组合或线状单河道展布。浊积扇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断陷南部的深陷带周围,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上部。浊积扇上下的泥岩由于厚度大且岩性单一,形成大套弱振幅—空白反射,浊积扇砂体则为薄的中—强振幅前积反射,前积体由多期朵叶组成。扇三角洲和浊积扇的物源来自断陷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深层油气显示十分普遍,这种储层识别和预测结果对于在该区寻找中大型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威林斯頓盆地奥陶系白云岩储层同位素与成岩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林斯顿(Williston)盆地上奥陶统红河群灰岩由于不同期次的白云岩化作用,形成了4种不同产状类型的白云石:纹层状微晶白云石、生物钻孔充填白云石,基质白云石、马鞍状白云石,只有基质白云石因具晶间孔而成为储层。4种白云石的氧、碳、锶同位素组成均与晚奥陶世的海水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区别。岩石学和地化研究表明,前2种白云石的白云岩化流体应来自晚奥陶世海水,但今天的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后期的改造或重构;储层白云石形成的温度稍高,时间可能稍晚,白云岩化流体可能来源于志留纪海水、或寒武—早中奥陶世海水、或深部热液;马鞍状白云石的形成应与深部热液有关。白云岩化成层状发生可能与薄的富含有机质的Kukersite页岩有关。   相似文献   
5.
伊宁凹陷二叠纪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宁凹陷构造变形强烈,构造演化认识不清。利用地震、钻井资料恢复了伊宁凹陷二叠纪—古近纪古构造面貌,以及期间所遭受的构造剥蚀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二叠系生油岩可能的油气运聚进行预测后指出,伊宁凹陷在三叠纪由断陷转为凹陷。二叠纪—古近纪伊宁凹陷整体上北低南高、西低东高;二叠纪伊宁凹陷北部为深陷带,南部、东部为斜坡区,且南坡较东坡陡;三叠纪伊宁凹陷构造变得低缓,凹陷中央次凸带发育北西西向延伸的小凸起;侏罗纪伊宁凹陷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转移,南坡变缓,东坡变陡。凹陷中部的宁4井附近的断凸、伊2井西的断鼻、英塔木南的断鼻均为为铁木里克组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主要聚集在中生界,因此研究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油气勘探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相带、运聚与油藏关系的系统分析,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沉积相决定了烃源岩及储层的展布及发育特征,成岩相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储层的储集空间,压力势或流体势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相-势耦合决定了油气聚集圈闭位置。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含油层系延长组及延安组沉积期为大型内陆陆相坳陷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断裂较不发育,在6大成藏条件中盖层、保存、圈闭一般不存在主要问题,在烃源岩明确的条件下,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储层和运聚的问题,因而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体现了“源控区、相控带、势定位”的石油聚集规律,具体表现为盆地中生界长7段、长9段生油岩的生烃范围控制了油藏分布的区域;含油区带的分布受控于盆地周缘的11大河流-三角洲体系;对受浮力控制的浅层油藏,鼻状构造凸起背景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于受异常压力控制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源-储压力差或者流体势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及聚集位置;在平面上及垂向上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的差异性,具体体现为盆地东部浅层呈现“补偿成藏”、盆地西部呈现“垂向串珠式成藏”、延长组深层呈现“异常压力控藏”的规律。这一认识同样适用于勘探程度较高的、以“定藏”或“定位”为目的其他大型坳陷含油气盆地的目标勘探。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杜寨次凹沙三段储集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杜寨次凹PS12井钻遇的沙三段28m砂岩气层以往被解释为该次凹东侧陡坡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但后来在其东侧部署的井均因未钻遇该砂体而落空。在对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分析资料的综合性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认为该砂体应属次凹北部的轴向河谷充填沉积,证据是:①在倾角测井图上,该砂层西倾倾角呈向上逐渐变小的红模式特点,符合南北向河谷中砂岩层面应有的特征;②该砂体附近的三维地震层振幅切片平面图显示一些线形和微蛇曲形的南北向振幅异常带,具自北向南分支的特点,指示为轴向河道或分支河道;③该厚砂层顶底与深—半深湖泥岩突变接触,内部为块状、板状和平行层理的极细砂岩,自然电位曲线呈箱形,为河道或河谷充填,而非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中通过沉积相分析、地震属性优选及测井约束反演,分析了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三角洲砂体的展布规律,得出以下认识:①砂泥岩总体呈薄互层分布,有利储集相带为青二段下部的三角洲前缘细—中砂,其次为青一段中部的破坏性三角洲席状浅滩砂,曲流河点坝砂体和决口河道砂体,平面上规模小,孤立分布;②由于泥岩含钙质,导致泥岩与砂岩的速度、自然伽马、电阻率等值接近,除自然电位测井外,其他测井系列对砂岩的识别效果不好,振幅类、波阻抗等地震属性也无法识别砂体;③砂岩发育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砂岩发育程度,振幅加速度属性能有效地反映不同微相骨架砂体展布,低加速度属性与井点高砂岩发育指数吻合较好,据此确定了青一段湖泊分布范围,识别出新的朵状腰西三角洲砂体。钻井验证其上发育厚约10m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中—细砂岩,单井产量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9.
江苏黄桥地区龙潭组沉积相与有利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印支不整合褶皱抬升,下扬子局部地区龙潭组被剥蚀,钻井揭示残余的龙潭组砂岩横向变化明显。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解释等综合分析表明,江苏黄桥地区龙潭组为向上变粗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序列,砂岩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分流河道沉积。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和孔隙度反演结果表明,较高波阻抗的砂岩平面上呈3个三角洲前缘朵状体展布。龙潭组砂岩平均孔隙度在4%~10%之间,平均孔隙度随现今埋深变浅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震前积反射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剖面上发现了大量的北东、南西和南东方向的前积反射。这些前积反射解释为形成于长7-长6时期、长4+5-长2时期、长7-长3和长6-长4+5时期的前积沉积体,每个前积沉积体由多个期次的前积沉积楔组成,岩性为高速的砂、泥岩互层。前积楔之间往往为5~20m厚的低速页岩,它是形成前积体内部斜交强反射的主要原因。根据前积反射可计算出延长组沉积时期古湖盆的最大古水深为228m,最大古坡度为1.7°,湖盆西南陡坡带坡度为0.6°~1.3°,东北缓坡带坡度为0.5°~0.6°。通过地震剖面地震相、连井剖面沉积相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延长组沉积时期在浅-深湖盆相带中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重力流水道等沉积微相,不同微相砂体宽度和宽厚比不同,横向上多彼此连接,前积体内部砂体含量为30%~60%,单砂体在前积反射内部往往呈短轴状、中弱振幅地震相。前积反射区是形成有利储集相带和大型油田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