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6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目的研究催化裂解过程中不同烃类的反应规律,提升原料油烃类利用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挖掘“油产化”的潜力。方法基于原料油和产物的烃类组成,详细分析了从原料油到反应产物不同烃类的表观转化率,并对不同烃类的转化与生成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在催化裂解反应过程中,链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的表观转化率分别为93.06%、97.05%和58.53%,其中,单环、双环、三环、四环和五环及以上芳烃的表观转化率分别为61.49%、11.34%、65.17%、29.27%和96.35%。催化裂解产物与原料油物质的量之比为7.68,产物芳烃与原料油芳烃物质的量之比为2.99。液体产物中可进一步转化为目标产物的烃类质量分数为27.50%,产物中单环芳烃通过原料油中非芳烃芳构化反应生成的比例为96.16%。结论链烷烃和环烷烃催化裂解转化较为彻底,而芳烃表观转化率较低,且不同环数芳烃的表观转化率差异较大,并呈现出奇环数芳烃表观转化率高、偶环数芳烃表观转化率低的特征。裂解反应和芳构化反应是催化裂解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类反应,不同烃类的表观轻质化顺序为链烷烃>单环芳烃>环烷烃>双环芳烃>三环及以上芳烃,产物中单环芳烃主要来自原料油中非芳烃的芳构化反应,液体产物中可转化为目标产物的烃类仍有进一步压减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针对下行床入口分布器难以兼顾颗粒浓度增加(增浓)和均匀分布的问题,基于下行床中气固两相流动机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下行床颗粒增浓的新型入口分布器,利用已开发的结构曳力模型耦合CFD软件考察了下行床流体力学性能。模拟结果表明,结构曳力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说明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下行床床层固含率的分布;相对于传统入口分布器,采用了分区流化、文丘里式溢流管和漏斗式设计的新型入口分布器的轴向固含率分布更加均匀;在新型入口分布器颗粒循环量为700 kg/(m2.s)的条件下,下行床反应器床层平均固含率可达6%,且均匀分布;气速和颗粒循环量对下行床颗粒增浓的程度不同,颗粒循环量是床层内颗粒增浓更为关键的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催化裂化装置使用终止剂技术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催化裂化装置终止剂的类型、用量和注入位置等因素在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在工业装置上考察了终止剂用量和终止剂的注入位置对产物分布、汽油的性质和气体烯烃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相近的重油转化深度下,终止剂用量占处理量1%、10%和16%时,焦炭和干气产率均先降低后增加,汽油中烯烃含量和C3中烯烃质量分数则分别降低2.0和1.2个百分点,汽油中异正构烷烃比增加,二烯值降低,诱导期增加超过100min;终止剂注入点由提升管中部移至上部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汽油中烯烃和C3中烯烃质量分数分别增加4.2和0.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催化裂解多产丙烯过程中的反应化学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固定床微反实验装置上,选择正十六烷和大庆蜡油为原料,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类型研究了单、双分子反应对丙烯和干气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单分子反应有利于液化气中丙烯含量的提高,但干气产率也会同时增加;而一定程度上促进双分子反应,尤其是负氢离子转移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抑制干气的生成,但程度太高时却不利于丙烯的生成。利用单、双分子反应的可控制性,采取措施合理调节反应过程中各自的比例和程度是降低现有催化裂解多产丙烯技术干气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脉冲微型反应器和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解装置,研究了直馏石脑油中不同结构烃分子的裂解反应性能,考察了链烷烃与环烷烃的相互作用,以及催化材料对烃分子裂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烷烃分子支链度的增加,C8烷烃的反应性能降低,丙烯选择性提高;链烷烃和具有烷基侧链的环烷烃是丙烯的主要来源,双环环烷烃对丙烯也有部分贡献,而芳香烃不易生成低碳烯烃;环烷烃的竞争吸附抑制了链烷烃的转化,而链烷烃在催化裂解过程中生成的碳正离子或烯烃提高了环烷烃的反应性能;与Beta分子筛相比,ZRP分子筛具有较狭窄孔道和较多的Brønsted酸中心,有利于正辛烷的质子化裂解,裂解产物中乙烯和丙烯产率高。  相似文献   
6.
重油催化裂解过程中的丙烯生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微型固定床装置上,考察了重油催化裂解过程中的裂解反应规律;通过分析正碳离子的生成与裂解反应特点,探讨了丙烯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转化率小于80%时的裂解反应,生成的正碳离子可高效裂解为丙烯,对丙烯产率的贡献在90%以上,是丙烯的主要来源;转化率大于80%时的裂解反应,生成的正碳离子裂解为丙烯的能力则大大下降,同时生成大量的干气和焦炭等非理想产品。  相似文献   
7.
以某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置换前后的生产运行数据为依据,从原料性质、催化剂以及装置操作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FCC汽油辛烷值变化的主要技术因素。在催化剂方面,控制适宜的稀土氧化物含量和较高的基质活性;在原料性质方面,适度降低饱和烃含量和控制较低的钠含量;在操作条件方面,控制适宜的反应温度和剂油比。通过对汽油辛烷值各个影响因素的系统解析,有助于炼油厂在实际生产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汽油辛烷值的调节控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石油L分公司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在使用重油裂化催化剂(A剂)期间干气产率增加的状况,从原料油性质、系统催化剂品质、工艺操作条件、产物分布和产品性质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造成干气增加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为该装置的平稳、优化操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FFB)装置上,以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考察了进料质量空速和剂/油比(质量比)等操作条件对其液化气产率,特别是丙烯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进料质量空速能够提高液化气和丙烯产率,并提高液化气中丙烯的含量;而增大剂/油比对液化气和丙烯产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降低了液化气中丙烯的含量.同时探讨了操作条件对反应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降低进料质量空速有利于催化剂中择形分子筛内的催化反应,增大剂/油比则有利于催化剂中Y型分子筛内的催化反应.  相似文献   
10.
催化裂化增产汽油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产汽油应从占汽油池70%以上的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着手,通过优化加工流程提供具有较好裂化性能的催化裂化原料,选择对大分子裂化能力强的催化剂,维持较高的平衡剂活性,优化反应-再生系统的工艺操作参数,强化催化裂化反应,提高单程转化率;采用催化裂化柴油馏分回炼技术,尤其是富含链状烃和单环芳烃的柴油轻馏分有助于增产高辛烷值汽油;严格控制分馏和吸收稳定系统的操作条件,用足汽油干点和蒸气压质量指标等措施,可有效增加催化裂化汽油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