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1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无线电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国内7家生产企业的聚丁二烯橡胶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丁二烯橡胶的生胶性能.采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均匀性.通过考察样品组间、组内方差和,确定了制备丁二烯橡胶门尼黏度用标准物质.  相似文献   
2.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红外光谱(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对SPi79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相关性能参数进行了表征研究,评价了4个样品的乙烯含量、平均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和热性能.实验证明,随着乙烯含量的增加,乙丙橡胶相增加,重均分子质量增大,样品的冲击强度升高,但弯曲模量下降,刚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法测定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硫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对几种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硫化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PFPD检测器硫响应与信号输出方式以及硫化物结构的关系。同时,确定了在开平方模式下,PFPD检测器与硫化物的硫浓度的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包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含气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以地震、地质及测井互馈结合方法为核心,通过储层替换、合成记录正演等手段,对储层地震反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2 种储层地震响应模式,分别为:强振幅,同相轴下拉,低频率;视频率高、平行-亚平行反射。追踪2 种储层在地震上的分布,与构造图叠加后可知,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斜坡带及局部构造高点周缘的斜坡部位,Ⅱ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构造低部位。  相似文献   
5.
采用元素分析法、红外光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对丁腈橡胶用复合抗氧剂进行了组成分析,考察了复合抗氧剂的溶解性,对复合抗氧剂甲醇不溶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对复合抗氧剂甲醇可溶物进行了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抗氧剂的元素组成为C、H、O、N、S,含量分别为82.57%,10.86%,3.32%,2.84%和1.18%;复合抗氧剂部分溶解于甲醇,全部溶解于乙醇,甲醇不溶部分经红外光谱分析定性为矿物油;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法对甲醇溶解部分的样品进行分析,得出复合抗氧剂的主体成分为二苯胺、辛基化二苯胺、二辛基化二苯胺、N-异丙基-N’-苯基对苯二胺(抗氧剂4010NA)和4-甲基-N-[4-(苯胺基)苯基]苯磺酰胺(抗氧剂TPPD)。  相似文献   
6.
以溶聚丁苯橡胶(SSBR)为标准试样,通过涂膜红外光谱(IR)法确定了4种牌号(2557 S、2564、3840、553)SSBR微观结构含量的标称值,采用衰减全反射(ATR)-IR法测定了SSBR的微观结构含量,并与核磁共振(NMR)法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4种牌号SSBR标准试样的反式-1,4-结构、乙烯基结构、顺式-1,4-结构和苯乙烯结构的标称值(质量分数)分别为17.2%、15.8%、25.2%、19.5%,42.0%、37.6%、12.6%、42.6%,23.4%、20.4%、23.6%、23.1%,17.4%、26.1%、38.6%、14.8%。当平整光滑的试样厚度不大于2 mm时测试结果有较好的重复性,ATR-IR法测试结果与NMR法无显著性差异,准确性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对发泡保温材料进行组成分析,通过索氏抽提等方法进行分离,并使用红外光谱、热失重、X射线衍射等仪器分析手段,分别得到主体成分、添加剂(包括增塑剂、发泡剂、黏合剂、填料等)的结构信息,最终得到了该材料的较为详细的定性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对野外剖面、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薄片鉴定和物性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綦江区块寒武系娄山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粉-细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发育晶间孔、晶间溶孔、裂缝3种类型;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储层;研究认为成岩作用对储层具有控制性的影响:白云石化作用和压溶作用改善了储层的孔渗情况,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则对储层孔渗起到破坏性作用,构造裂缝总体上改良了储层的孔渗能力。  相似文献   
9.
渤中凹陷西次洼位于渤海西部海域,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受区域应力影响,断裂特征复杂多样。为了搞清研究区断裂的发育规律及其控藏作用,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勘探实践,在不同时期形成断裂划分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的成因演化及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西次洼的断裂演化阶段可以划分为早期基底断裂左旋走滑阶段、古近纪伸展作用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时期)双向走滑作用阶段。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研究成果对该区目标优选及油气勘探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TGA)和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等仪器研究了T30S拉丝级聚丙烯的微观结构、热性能及力学性能参数,并对不同厂家的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厂家T30S拉丝级聚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热稳定性和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