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濮城油田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准确的开发地质模型,利用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详细研究了濮城油田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状况.研究表明,主要沉积成因类型包括:湖泛垂积成因、河漫成因、滞流成因、废弃河道成因、前积及堤岸成因.隔夹层是控制水淹层中油水运动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2.
专利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实施专利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在分析油田企业专利战略布局面临的主要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了油田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要开展专利战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发现三叠系裂缝性砂岩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在岩石节理、裂缝、缝洞中,基质不含油。通过对油气族组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藏原油来源于古近系,油藏类型为新生古储式;天然气来源于石炭-二叠系,气藏类型为古生新储式。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藏成藏条件,认为供烃条件、储集空间、构造部位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供烃条件决定油气藏规模、裂缝提供油气储集空间、构造控制油气成藏位置。根据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不同地区三叠系储集层构造特征、供烃条件、油气藏特征,总结出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气藏的3种成藏模式,即:双断双向供烃成藏、单断双向供烃成藏、单断单向供烃成藏。图10表1参15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经营者控制企业经营状态的基本方法科学调整企业生产力的时空布局,以使企业生产力要素创造出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好的投入、产出效果;合理安排企业增加值的支付规模,以企业新创造价值的总量来控制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非物质消耗,确保企业经营状态始终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上水平;在认真研究企业系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确保企业系统各要素推动系统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态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卫2块气顶底水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应用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起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展现出气顶底水油气藏的构造和储层特点,通过建立不同的油层、水层、气层物性解释图版,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精确计算出储层非均质参数,描述了该断块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VIP数模软件描述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讨论了气顶底水油气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系统局部不完善区、未注水的弹性区、未受油水井控制的储量损失区;而剩余气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顶部砂组.根据所提出的剩余油气分布认识,进行了治理方案部署,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年增油2.3×104t,年增气0.2×108m3,年综合递减减缓2.1%.实现了油气同时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6.
油藏进人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随着计划经济的市场化,技术经济评价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尤其在境外项目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科学合理地对境外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是境外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也是境外项目能够顺利运行的保证。通过对苏丹顶驱技术服务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介绍了一种境外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对项目的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文东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油藏利用岩心、薄片观察、压力恢复试井研究了天然裂缝的存在。通过凯塞效应、波速各向异性、古地磁、井孔崩落掉块等方法研究了地应力特征。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大断层、天然裂缝走向垂直或近于垂直,人工裂缝方向基本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运用主曲率法定量预测天然裂缝走向,长度和强弱。天然裂缝以构造成因为主,主要形成于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时期。在不同的开发阶段,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对注水开发影响程度不同。针对目前天然裂缝已经基本闭合的事实,在进行注采井网部署时重点考虑人工裂缝对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的注水高速开发取得了预期效果。其主要做法是:①选择合理方式早期注水,适时放大生产压差,使油藏开发初期赢得高速度;②进行油藏综合研究,制定合理开发政策;③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研究,提高对储层和构造的认识水平;④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的整体开发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城油田整体处在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产量自然递减高达20%以上。井网损坏严重、合注合采井多、地质基础研究薄弱、剩余油分布的定量认识程度不够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利用指数递减模型预测,在目前开发方式下,2006年油田产量将降至80×104t以下,含水率上升至96%。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下步的挖潜措施:(1)重建、优化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效果;(2)细划流动单元,弄清剩余油分布;(3)由分注合采向分注分采过渡;(4)评价难采储量,尽快形成接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