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埋藏相对较浅,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已成为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区。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相带变化复杂,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扶Ⅱ-Ⅰ组的主体储层格架。通过53口井岩心精细观察,利用1 000多口测、录井等资料,分析三肇凹陷扶Ⅱ-Ⅰ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根据不同基准面旋回,总结3种岩石相组合类型。研究表明,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存在泥质、钙质以及含砾粉砂岩3种夹层类型,进而精细解剖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建筑构型。利用分流河道砂体顶端拉平,建立同期河道砂体及夹层对比模型,从岩性、夹层类型以及测井曲线形态等方面进行对比,探讨了等时地层格架内近井距井间砂体同期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及分布规律。在上述砂体对比方法基础上,采用栅状图进行井间砂体对比,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刻画单一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以期能够进一步为致密油藏水平井布置、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西湖凹陷黄岩构造带花港组砂岩储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岩石主体具有低的杂基含量和较好的碎屑分选性和磨圆度;储层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和中孔中渗的特征,孔渗相关性好;孔隙类型有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喉道类型以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组合以中孔粗喉为主。  相似文献   
3.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富有机质页岩广泛发育,页岩中矿物成分特征分析是研究页岩气储层特征及页岩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1n黑色页岩的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试验分析,对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上扬子地区∈1n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长石、碳酸盐岩次之,还含有少量的黄铁矿和石膏等矿物;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反映出∈1n进入晚成岩阶段B期,有机质演化为高-过成熟阶段;脆性矿物石英体积分数与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碳酸盐体积分数和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通过显微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压汞分析、等温吸附等多项实验测试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页岩含气性等为重点,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的成藏条件与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以浅水-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沉积厚度一般在50~300 m;有机碳含量在1.5%以上,有机质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富有机质页岩脆性矿物丰富、粘土矿物演化程度高,以伊利石稳定矿物为主,不含蒙脱石;多种孔隙类型及裂缝发育,可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良好储集空间;富有机质页岩含气量达到了页岩气商业开发下限2.0 m3/t。综合各种成藏条件,认为资阳-自贡一带、黔北和渝东南-湘鄂西地区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5.
页岩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资源潜力巨大,已经在北美地区取得商业开发成功,中国正在积极寻找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并争取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储层研究是页岩气勘探初期的主要研究任务,对准确寻找有利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概述了页岩气成藏机理、成藏过程及赋存状态,并对页岩气储层研究中的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含气性特征等方面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探讨性指出页岩气储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受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构造拉张作用,松辽盆地形成一系列箕状断陷湖盆。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箕状断陷湖盆形成较好的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石油天然气勘探潜力。以松辽盆地南部梨南洼槽火石岭组二段(火二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测井、录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以及充填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梨南洼槽火二段可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沉积充填过程中,火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箕状断陷湖盆与地堑式断陷湖盆不同,虽然在断裂发育早期,断阶带和斜坡带均发育扇三角洲,但发育规模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盆地范围的扩张,不同构造带上沉积相带分异特征明显,断阶带上往往以狭长式、厚层和粗粒孤立扇三角洲沉积为主;斜坡带以大面积叠置薄层和细粒扇三角洲群沉积为主。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梨南洼槽火二段断阶带和斜坡带沉积差异主控因素,提出了早期箕状断陷湖盆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进而圈定了各层序时期平面沉积相边界,并编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各体系域内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一套较浅水的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等4种相类型。雷口坡期受到早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呈现东高西低、大隆大凹的沉积格局。地壳抬升作用使得部分地层遭受长期暴露剥蚀作用并在顶部形成风化壳,致雷口坡组顶部部分地层缺失。以沉积相划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为依据,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盆地中部古隆起及其周缘白云岩坪和西北部绵竹-剑阁隆起的台缘滩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有效的储盖组合特征,为盆地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因而成为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最为有力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含水层储气库利用多孔介质储层储蓄天然气,选址的地理范围较广,不依赖于大型盐矿或者衰竭油气藏,对我国天然气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含水层储气库通过天然断层封堵天然气、固井技术实现周期性注采,达到调节季节性峰值的目的,受注采压力变化的影响,运行过程断层容易开启或破裂,导致天然气泄漏。因此,含水层储气库断层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而常见的断层评价和数值模拟方法没有涉及到多孔介质储层,对其膨胀机理研究尚浅,不适合用于含水构造的断层安全性评价。基于含水层储气库的基本特征,借助ANSYS有限元模拟和静态力学分析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断层安全性评价方法。以苏北盆地东台坳陷大丰—兴化探区白驹储气地质体为例,构建出地层—断层的3D实体模型,根据初始应力平衡分析和断层岩石样本的轴压实验论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位移约束法模拟不同运行压力条件下目标断层的应力状态,预测运行压力的极限值为29.50 MPa,超过该值断层可能发生拉张破坏。   相似文献   
9.
三肇凹陷南部泉四段河道储层主要沉积于缓坡背景下湖泊-浅水三角洲体系,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进行储层构型研究,以Miall提出的构型理论为指导,识别出细砾岩或含泥砾细砂岩、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两类四级构型界面。根据17种岩相类型,划分了6种构型单元,进一步总结了CH1型、CH2型、CH3型、CH4型4种类型构型单元垂向组合样式。结合4个开发区块,采用复合河道顶拉平方法,刻画4种复合河道构型单元平面组合样式。在井震结合基础上,采用90°相位转换,再统计复合河道主要发育关键位置,针对目的层间提取时频三原色频率属性,进行三肇凹陷南部泉四段储层构型演化研究。研究表明,CH1型为3~7个GB-DA组成垂向加积样式,CH2型为2~5个GB-SL-OF或SB-SL-OF组成侧向加积样式,CH3型为2~4个SB-SL-OF组成侧向加积样式,CH4型为1~3个SB-DA-LS组成垂向加积样式;CH1型与CH4型四级界面水平状向前延伸,CH2型与CH3型四级界面呈现低角度倾斜,延伸较短。Q4-sq1至Q4-sq4沉积时期,随着湖平面不断上升,河道储层构型单元组合样式呈现CH1型—CH2型—CH3型—CH4型转变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刻画松辽北部州311地区泉三、泉四段储层砂体沉积特征,为该区隐蔽性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证据,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岩心、测井曲线以及区域地震资料,识别出六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样式,建立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进而分析层序格架内储层砂体发育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泉三、泉四段内部可划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Q3-LSC1—Q4-LSC1)、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Q3-MSC1—Q4-MSC3)、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Q3-SSC1—Q4-SSC7)。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发育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结构(A1、A2、A3)、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接近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结构(C2)、以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结构(C1,C3)。泉三、泉四段垂向上表现为基准面上升—下降—上升的演变规律,发育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纵向沉积演化序列,河道砂体发育样式从较少叠置到较多垂向或侧向叠置型,再逐渐过渡到孤立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在短期基准面旋回约束下,解剖曲流河道砂体、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剖面及内部旋回结构特征,其中Q4-SSC1和Q3-SSC5沉积时期河道砂体普遍油浸,砂体连续沉积厚度相对较大,为最有利的砂体分布层位。由于储层内部存在复杂的非均质性,因此,进行河道砂体精细解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