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机械仪表   1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苏北盆地扭动构造油气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构造圈闭的成因与区域性伸展一走滑作用有关,按成因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①凹陷及斜坡地区所形成的断鼻、断块群;②扭动断裂带伴生的张性断块;③扭动断裂带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④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断阶带复杂断块。扭动构造对苏北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11参11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咸化断陷湖盆环境下混积岩的沉积特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金湖凹陷古近系阜二段混积岩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混积岩以长英质矿物、碳酸盐矿物与黏土矿物为主,可划分为长英质混积岩、灰(云)质混积岩、黏土质混积岩和正混积岩等4类;②综合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咸化断陷湖盆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浅水到深水,多级控制”的混合沉积模式。在咸化断陷湖盆中,混积岩发育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供给、断层活动、沉积环境变化等因素。活动断层强度增大,陆源碎屑向湖盆中央供给强度增强,混积岩沉积类型以母源混合沉积、间断混合沉积为主;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断层活动趋于稳定,湖侵作用增强,陆源碎屑供给范围受限,混积岩以相缘混合沉积类型为主。该研究成果对陆相咸化断陷湖盆深水致密储层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输导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高邮凹陷3套烃源岩的分布和与围岩接触关系的分析,认为直接与烃源岩接触的戴一段下部砂岩、阜一段上部砂岩和泰一段上部砂岩为主要的砂岩输导层。凹陷内复杂的断裂体系与砂岩输导层构成了立体输导网络,在立体输导网络中可以区分多种不同的输导方式。这些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凹陷内油气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地震、钻井、重力、航磁及地表露头等资料的分析,认为由于基底及沉积盖层的不同特点,海相中、古生界经多期次挤压、拉张改造后,各区具有不同的地质结构特点.应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地质结构来选择油气勘探方向,在洪泽高邮区块应为古潜山和不整合面油气藏;滨海-大丰区块为内幕构造油气藏;句容-海安区块为下古生界构造油气藏,同时要兼顾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宜兴-常熟区块为目前勘探暂缓地区.  相似文献   
5.
根据滑脱层和变形结构的组合形式,提炼出苏北-南黄海北部基底滑脱冲断-反转型(Ⅰ)、南黄海中央隆起型(Ⅱ)、苏中南黄海中南部冲断-反转型(Ⅲ)、苏南-南黄海南部志留纪滑脱推覆型(Ⅳ)、皖南-浙西勿南沙基底滑脱冲断型(Ⅴ)、江南隆起厚皮变形型(Ⅵ)、张八岭-里岩厚皮变形型(Ⅶ)等7种一级变形结构组合类型;根据滑脱面上下构造...  相似文献   
6.
高邮凹陷戴一段(E2d1)上部湖侵沉积体系发育一套暗色泥岩,分布较广,沉积水体较深,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因缺乏直接的油源对比依据,一直对该套泥岩生烃持质疑态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近年勘探资料积累基础上,针对该套暗色泥岩补充了地化样品,对其生烃条件及潜力做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该套泥岩有机质类型较好、丰度高,属较好烃源岩,三垛组(E2s)末期即进入生烃高峰,具一定资源潜力。新认识已得到钻研验证,对下步该套新含油系统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苏北盆地构造体系中,存在着逆断层、雁行状排列的断鼻断块群、凹陷主控断层两侧的羽状断层、主控断层的左阶式错位排列及区域北西向延伸的构造带等构造特征。这些构造特征是由于不同级别的断层右行压扭和相应块体的旋转扭动而形成的,对盆地的油气生成、聚集和圈闭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分析,认为应加强对北西向正向带与凹陷叠加地区、断鼻断块群、主控断层右行左阶交错部位的评价和勘探。  相似文献   
8.
金湖凹陷阜宁组砂岩储层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断块圈闭分类及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由于拉张和扭动作用,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依其成因可将构造圈闭划分为4类:Ⅰ类,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Ⅱ类,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Ⅲ类,主控断层扭动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Ⅳ类,断阶带之间的复杂断块。根据构造圈闭成因类型、油气源及油气聚集途径等组合特征的分析,将成藏样式总结为3大类6亚类:由Ⅰ类圈闭形成的原生油藏及次生油藏(a,b型),由Ⅱ,Ⅲ类圈闭形成的断层输导型及储层输导型油气藏(c,d,e型),由Ⅳ类圈闭形成的f型油气藏。目前在苏北盆地两个主力凹陷---高邮凹陷和金湖凹陷,所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以a,b类占主导地位,分布在凹陷斜坡地区,其次为主控断裂两侧的c型油气藏。另外在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内部发育一些f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勘探目标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形成主要受输导层的非均质性、通道产状和运移动力3种“要素”控制。结合计算分析和针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的油气运移模拟实验,进一步论述了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中“三要素”的作用机理。“三要素”中“动力”要素是核心,控制着油气运移的趋势和方向;“产状”要素对“动力”要素起约束作用;“非均质性”要素决定着油气能否运移以及运移速度。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实际上是“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