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准确确定致密砂岩油充注孔喉下限有助于正确认识致密油成藏。对四川公山庙油田致密砂岩油充注孔喉下限进行理论推导和实验测试。源储界面致密油充注受生烃增压作用明显,基于流体力学作用间平衡关系和油藏实际参数,理论推导源储界面充注孔喉直径下限为29.06nm;储层内部充注力学机制与源储界面不同,生烃增压对流体充注的直接作用较弱,界面的力学推导过程不适用,而通过对实际砂岩样品进行环境扫描与能谱联测的方法确定储层内部的孔喉直径下限为59.66nm。结合致密砂岩储层压汞分析,应用充注孔喉下限确定源储界面附近的含油饱和度为69.5%;储层内部的含油饱和度为60.4%。含油饱和度预测值与公山庙油田致密砂岩实测含油饱和度相一致,对不同部位的孔喉下限的研究结果可为致密砂岩油分布规律和目标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孔隙度较低,一般小于10%,页岩储层甚至小于5%,常规方法对这类岩石样品孔隙度测定误差近来受到关注。针对常用的孔隙度测量方法(氦气注入法),对致密储层和常规储层样品建立了孔隙度测量误差计算数学模型,统计样品体积测量的误差来源和误差限,结合数学模型和统计结果,确定孔隙度误差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的致密储层孔隙度绝对偏差为0.59%~2.47%,高精度三维扫描方法孔隙度测量绝对偏差可以减小到0.38%~1.04%,与常规储层不同,致密储层需提高孔隙度测试精度并进行误差分析;②不同精度的测量方法均很难达到行业标准规定(孔隙度绝对偏差小于0.5%),建议将孔隙度误差质量控制标准降低,即孔隙度绝对偏差放宽到小于1%,并给出了相应的体积测量误差要求;③孔隙度测量误差与样品长度成反比,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样品长度应尽量大于3 cm。   相似文献   
3.
对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小角散射(SAXS)定量研究页岩纳米孔隙分布的方法进行了探索。SAXS方法可以测定页岩在微孔和介孔范围内的孔径体积分布,有效测定页岩封闭孔隙和连通孔隙,而且测试快速,样品量较大。将该方法用于研究页岩在微孔和介孔范围内的成熟演化过程中孔隙变化,对人工热模拟不同成熟度的固体产物和自然样品进行SAXS纳米孔隙测定。随着热演化程度升高,孔隙逐渐增大,在不考虑地层压实情况下,孔径增大可达35%。增加的孔隙主要来自烃类生成过程中形成的有机质孔,高过成熟页岩有利于页岩孔隙发育,增大页岩气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红柳泉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中国陆上找油的重要目标,其成藏条件和过程的研究对陆相油气勘探有指导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油气成藏过程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的红柳泉油藏进行原油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定量荧光分析,从流体演化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红柳泉油藏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红柳泉下干柴沟组下部油藏原油来源于咸化湖盆母质烃源岩,为同源的低成熟度原油,原油特征一致且不存在高成熟度原油;该区发育3类油气包裹体,早期为低成熟度的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晚期为高成熟度的蓝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伴生的气包裹体.该油藏经历了干柴沟组沉积末期(约26 Ma)低成熟油充注和上油砂组沉积期(5 Ma)至今油气调整与改造成藏过程,蓝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是早期低成熟度油气沿后期构造产生的断层输导体系向上调整运移至浅层分馏与脱气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前陆盆地普遍存在异常压力,异常压力与油气藏密切相关,深化异常压力在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及高压气藏类型刻画是对流体封存箱理论的补充。通过国内外典型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藏关系的分析,重点剖析我国前陆盆地异常高压气藏,归纳出箱型、顶盖型和压力传递型3种异常高压气藏类型。指出箱型以构造稳定的源储叠置气藏为主,异常高压出现于生储盖层,主要由生烃增压和欠压实沉积形成;顶盖型以发育优质异常高压盖层气藏为主,储集层可以是常压或高压,异常高压主要由欠压实沉积、油气强充注和构造挤压引起;压力传递型以断裂活跃的次生气藏为主,异常高压由深部向浅部递减,主要是由于断裂导致泄压或保存条件变差及岩性变化引起的压力传导形成。上述不同异常高压气藏类型的提出对指导异常高压气藏的勘探、规避钻井事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饱和水、玻璃珠充填的直玻璃管为模型,通过底部注入、顶部采出的方式分别进行油气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运移过程。结果表明,原油的二次运移分为活塞式和优势式2个运移阶段;天然气的二次运移是一种断续式运移,也主要包括活塞式和优势式2种基本运移方式。结合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分析,探讨了油气二次运移过程的差异,认为石油和天然气自身属性的差异导致其二次运移过程不同。原油二次运移过程中不仅会驱替岩石孔隙中的自由水,而且会置换岩石表面的吸附水,可以与孔隙岩石形成稳定的作用关系,因此原油二次运移过程的阶段性比较明显;天然气与地层水密度差异较大,导致二次运移的动力——浮力较强,而且天然气不能改变孔隙岩石的润湿性,因此运移比较活跃,形成与原油二次运移明显不同的断续式运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