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南地区前陆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南地区前陆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始于约24Ma,主要形成于10Ma以来,在此期间,前陆冲断带持续扩展,形成现今地表可见的三排褶皱冲断带,其中二、三构造带主要形成于近3Ma以来。准南冲断带晚新生代以来的变形强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弱,变形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接近现今,其中,齐古—喀拉扎地区的构造变形较弱,向两侧变形有所增强。准南前陆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显示,冲断带前缘、推覆体下盘和隐伏背斜及具有早期构造背景、晚期构造变形较弱的构造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但二、三排构造带的构造形成时间较晚,可能是其油气丰度的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膏盐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对构造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发育膏盐层,膏盐层和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对下干柴沟组的膏盐层、盐上层和盐下层进行岩石物理性质测试的结果显示,下干柴沟组膏盐层相较盐上层和盐下层的能干性弱,而相较于标准盐岩的能干性强。下干柴沟组膏盐为层状盐岩体,其构造变形行为与蒸发岩和盐间泥岩夹层在整个膏岩层段中的比例相关,蒸发岩含量高时膏盐层的变形以塑性蠕变为主,泥岩夹层含量高时膏盐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膏盐层的存在影响了柴达木盆地内的构造变形,导致盐上层和盐下层中构造样式不一致。在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构造上表现为深层发育花状构造、浅层发育"Y"字形断层。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上表现为深、浅层发育不一致的冲断构造。用盐构造耦合-解耦理论模型探讨深、浅层构造之间的联系,提出膏盐层的厚度是柴达木盆地构造解耦程度的主控因素,膏盐层厚度与构造解耦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心分析和测井标定综合分析表明,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发育沙三段和沙一二段两套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海南洼陷带。油气输导层主要由断裂(带)、连通的砂砾岩体和不整合面构成,它们或单独、或组合,控制着主要油气富集带的油气输导及聚集成藏。复合圈闭带控制着复合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各复合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条件相互匹配,形成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南翼山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是在南北两翼同生断层挟持下形成的同沉积背斜,整体岩性较细,是目前柴达木盆地主要的难采储量分布区。为实现南翼山浅层低孔、低渗油田油藏的有效开发,开展了南翼山地区储层岩石类型及沉积模式研究。在系统总结前人对南翼山浅层油藏岩石类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薄片观察、岩心描述、碳酸盐岩分析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南翼山浅层岩性主要以半深湖相泥质纹层与粉砂纹层互层为主,并针对研究区岩性的特殊性,结合南翼山岩石类型的实际情况,建议该区岩石命名采用成分命名原则。  相似文献   
5.
针对林樊家地区馆陶组河道砂岩储层及其含油性展开描述与评价,依据实钻井的钻、录、测、试及地震振幅能量,以及大量的地质统计分析,采用"振幅极值滤波"技术确定出研究区岩性、厚度、物性与地震波振幅之间的关系。运用储层含油气后频率吸收原理,提出敏感属性,优选衡量频率变化的含油性预测技术,开展浅层河道砂体的地震描述和含油性预测,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致密油的生油层及储集层均为下二叠统风城组。以风城组中发育的特征性碱性矿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致密油的成藏演化过程以及碱性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作用。通过岩相学观察以及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流体包裹体分析,在风城组的4种碱性矿物(碳酸氢钠石、碳钠钙石、碳钠镁石和硅硼钠石)以及菱镁矿中识别出3类流体包裹体。第1类为碱性矿物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包括原生重质油包裹体、沥青包裹体及原生盐水包裹体),其中,原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70~110℃;第2类为碱性矿物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包括次生中质油包裹体及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次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10℃;第3类为菱镁矿中的原生轻质油包裹体。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认为玛湖凹陷致密油的聚集是在碱性矿物形成及断裂活动的共同促进作用下完成的,其充注过程可分为3期。受早期地层快速埋藏及较高古地温的影响,晚二叠世为重质油充注期,风城组有机质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的重质油伴随着碱性矿物形成过程中流体交换的促进作用,发生小规模富集;早三叠世为中质油充注期,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生成的大量中质油沿活动断裂和裂隙进入邻近的储层中发生大规模富集;早侏罗世为轻质油充注期,由于局部地区受热液流体影响,烃源岩温度持续升高,有机质进入高成熟阶段,生成的少量轻质油在断裂活动以及菱镁矿形成过程中流体交换作用下富集。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东坪—牛中地区新生代北西—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进行研究。牛中地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发育于渐新世,渐新世至中新世在东坪、牛中地区发育一系列压扭断裂相关褶皱;中新世之后,随着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持续扩展,阿尔金山前带近东西向断裂开始大规模发育,近东西向断裂的活动及牛中北部基岩的大规模隆起承受了牛中地区的大部分压扭分量,导致牛中地区北西—南东向断裂于中新世后活动明显减弱。继承性的侏罗系凹陷中发育了良好的烃源岩,断裂是东坪、牛中地区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油气充注时间与北西—南东向断裂及其相关构造形成时期匹配较好,断裂相关背斜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目标;其中,牛中地区中新世以来受新生代构造影响较小,有利于气藏保存。图8参37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二叠系—侏罗系含油气系统为该盆地的重要勘探领域,潜力大,但对其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仍存在分歧。通过分析原油性质,并应用流体包裹体观察、测温和盆地模拟以及储层颗粒荧光等多种技术方法,解析南缘山前齐古油田的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南缘齐古油田原油密度大且含蜡量高,气洗特征显著;不同层位储层中烃类族组分分异的现象明显。早期低成熟度的油气在~100Ma充注于下侏罗统储层,在~45Ma充注于中侏罗统储层,形成自生自储的古油藏。晚新生代(~7Ma)是齐古油田的主要成藏期,在断裂的作用下,古油藏被调整,深部高成熟度的原油和天然气沿断裂运移,二叠系—侏罗系储层发生气洗作用,导致不同层位储层内的油气分布复杂。由于齐古背斜下白垩统区域盖层缺失和断裂沟通地表,导致浅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储层油气严重散失,油气藏被破坏;而在中下侏罗统局部盖层的保护下,二叠系—下侏罗统油气藏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9.
渐新统安集海河组代表了天山新生代快速隆升之前北缘的湖相沉积,其顶部至上覆沙湾组沉积相变反映了天山隆升对周缘地区环境的影响。对安集海河剖面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对安集海河组湖相灰岩夹层进行系统采样,通过沉积相分析、氧碳同位素测定,还原安集海河组时期湖泊环境特征及末期的演变。结果表明:安集海河组整体属于典型的深湖和半深湖亚相沉积,顶部为滨湖沉积;该组δ18O值与δ13C值整体较高,δ18O值在中部偏高,下部和上部相似而较中部稍低,顶部显著偏负,δ13C值在中部明显偏负,下部变化较大但比中部稍高,上部显著偏正;区域气候资料与大气环流模拟表明,该时期氧碳同位素变化不受降水来源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综合沉积相分析与氧碳同位素试验结果,安集海河组大部分时期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末期接近沙湾组时期气温出现明显下降,气候变为干旱寒冷;全球平均气温在安集海河组末期未出现显著变化,因此,这一区域气候变化可能更多地与印度—亚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导致的天山活化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南缘下储盖组合吐谷鲁群盖层岩性、泥岩累计厚度和泥岩单层厚度等宏观评价参数以及渗透率和排替压力等微观评价参数,认为下储盖组合主力盖层为呼图壁组,岩性表现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薄互层,泥地比以80%~95%为主,平均泥岩累计厚度为337 m,泥岩最大单层厚度达138 m。吐谷鲁群泥岩渗透率为(0.000 001 84~0.000 24)×10-3 μm2,排替压力为4.72~44.85 MPa,根据国内盖层封闭能力分类评价标准属Ⅰ-Ⅱ类盖层。通过恢复盖层排替压力的动态演化过程,认为泥岩封闭能力形成时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时期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盖层能够封闭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及晚期生成的天然气,同时后期抬升运动及喜马拉雅构造活动产生的多条逆冲断层对盖层的封闭能力未产生较大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吐谷鲁群盖层具有封闭大中型气田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