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油气地表化探在黄土梁塬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非构造成因隐蔽油气藏的勘探越来越被重视。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在陕甘宁盆地这样的黄土覆盖地区。酸解烃方法在该盆地南部姬塬地区应用效果较好,元城油田不但有异常响应,而且获得了验证实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8 2 小层的沉积特征,恢 复了其沉积环境及沉积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长 8 2 小层属 SQ2 长期旋回的水退体系域,为 1 个完整的湖 进-湖退中期旋回;早-中沉积期发生湖进,水体相对较深,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河口坝微相比 较发育;晚沉积期为平原沼泽化沉积过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较薄,物性较差;由湖岸线控 制的河口坝砂体的快速堆积是形成长 8 2 小层厚层砂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在长81期处于浅水湖泊沉积环境,盆地东北部的陕北地区在该期湖盆底部形态相对更加平缓、水体更浅。利用测井、岩心、薄片等资料,从储层类型、时空展布、岩石学特征、物性等方面研究了长81储层特征,认为研究区长81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砂体单层厚度薄、泥质含量高,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性、砂体垂向和纵向上连续性差,但分布范围广;砂体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属于细砂岩和极细砂岩;物性整体上差,属于典型的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分析表明造成该类型砂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研究区距离物源区远,且供给量不充足;②水体浅、湖盆底部形态平缓,湖岸线波及范围广;③湖水动力和河水动力弱。因此,在上述沉积环境下,在小期次湖平面升降过程中,长81砂体形成了“拉锯”式的砂体沉积模式。[HJ]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盆地演化、油源条件、储集类型、古地貌特征、构造因素,保存条件等方面对侏罗系古地貌油田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油藏类型及油藏与古地貌的组合模式作了划分、归纳,明确了不同的古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油藏组合。最后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的三个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油藏的发现,揭示出盆地长8具有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地质条件。从流体运移 的角度,应用平衡深度法原理,计算出过剩压力,建立了研究区的过剩压力体系,分析产生过剩压力的地质条件 及控制因素,认为长7段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并根据不同层段之间过剩压力差值,预测出有 利目标区,为寻找类似油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储层、烃源岩特征及生储组合、油气运移动力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长9油层组存在西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东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局部为半深湖沉积。储层类型西北地区以Ⅱa、Ⅱb为主,西南和东北地区以Ⅱc为主,东南地区以Ⅲb类为主。长9发育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组合,明确了西北灵盐-姬塬地区长9油源来自长7,属上生下储组合,东部志丹地区油源以长9为主。优选出西北灵盐-姬塬地区为长9最有利勘探区;东北安边-志丹地区是长8、长9油层组有利勘探区;西南合水-正宁、东南洛川地区为较有利勘探区,长9油层可作为上部长6、长7油层的兼探层。  相似文献   
7.
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野外砂岩墙和岩心砂岩脉的特征,初步弄清了砂岩墙(脉)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早期沉积的未固结细粒砂岩在后期地震诱发下液化,同时砂体内压力迅速增加,在围岩层的裂隙处闪电般贯入,形成砂岩墙(脉)。结合区域构造背蒂,认为砂岩墙具有构造指示意义,同时对油藏的形成和破坏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Cl- 是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水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决定地层水类型、总矿化度和盐度的最重要指标。古盐度对油气生成和保存均具有重要影响,复原古盐度是恢复古环境、重建古地理和评价含油气系统的重要内容。系统论述了延长组各油层组Cl- 浓度和总矿化度的分布特征,借鉴了现代湖泊环境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从湖盆演化、沉积相、古气候和古海水间歇性注入等方面对Cl- 的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水循环作用及强度是控制Cl- 浓度和总矿化度的主导因素;湖盆演化形成的不同水文地质环境和沉积相是控制Cl- 浓度和总矿化度的重要因素;古气候和古海水间歇性注入可能对Cl- 浓度和总矿化度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现今地层水的类型和总矿化度对油层的准确发现、判识和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卡尔.费休库仑法不能直接测定的有机材料中水分含量开展检测技术研究,组建不溶性固体水分检测系统,该检测技术已用于橡胶、硅树脂、环氧胶和虫胶中水分含量检测。采用组建的检测系统对贮存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聚氨酯泡沫、硅泡沫中水分含量进行检测,初步研究该两种有机材料中水分含量的环境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两种材料中水分含量均随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大,聚氨酯泡沫材料随湿度变化显著;在相同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两种材料中水分含量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盆地西南、西北地区的主力产油层,近年来,随着勘探向湖盆中心推进,在湖盆中部长8油层组勘探也取得较大的突破。但是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特征认识不足,制约了勘探部署。通过对长8油层组的物源分析,结合其层序地层演化规律,对长81油层和长82油层沉积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相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东北、西北、西部和西南4大沉积体系,明确了汇水区的展布范围为甘泉-吴起-白豹-黄陵一带;建立了长82油层滨浅湖滩坝沉积模式和长81油层三角洲沉积模式;通过分析湖平面的变化对湖岸线迁移带的控制,认为长82油层和长81油层之间存在沉积体系转换面,解释了长8油层组沉积中期广泛发育煤层、煤线及植物根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