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以太网的油田SCADA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论述了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优势,深入介绍了基于以太网的油田SCADA系统的硬件构成及软件实现方法,总结了该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稳定碳同位素比质谱仪对毛场-马王庙地区及岳口低凸起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样品正构烷烃系列的前期处理,优化并确定分析条件,建立了原油、烃源岩、天然气等的碳、氢、氧、氮同位素分析方法。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建立,填补了江汉油田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空白,完善了地球化学研究的测试技术,对江汉盆地油源对比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冷矫辅机的电气控制系统,介绍了特殊管厂热处理线冷矫直机辅机的生产工艺,分析了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和需求,着重描述了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该区域控制系统的结构和调速系统的构成,以及S7—300PLC、ET200M远程I/O站和ATV71系列变频器的通信功能、网络组态和参数设置。通过Profibus—DP数据通信以实现对施耐德ATV71变频器和ET200M的网络化控制,使冷矫辅机的电气控制系统高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4.
柴窝堡凹陷柴参1侧1井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柴参1侧1井的勘探目的层为上二叠统红雁池组(P2h)和芦草沟组(P2l)。P2h源岩有机质丰度低,除个别样品外,绝大多数样品的TOC值小于0.4%,有机质类型以 型为主,RO值为1.58%左右,表明有机质已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P2l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更低,所有样品的TOC值均小于0.4%,有机质类型与P2h相似(大多为 型),RO值为1.67%左右(比P2h还高)。资料表明P2h和P2l源岩有机质已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具有很小的生油潜力,最多只能生成少量凝析油和湿气,并且有机质已经生成并排出大量油气的可能性很小,评价其为差―非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利用有机包裹体的提取及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潜北地区潜四段储层中的烃类包裹体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潜四段油藏普遍具有成熟和高成熟两期油气充注,仅少数油藏为一期高成熟油充注。潜二段末期较大范围的构造运动,为成熟油大规模二次运移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荆河镇组末期则是潜江组高成熟原油大规模运移聚集成藏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β-胡萝卜烷是一种全饱和的C40双环烷,常用来指示强还原湖相沉积环境。在塔里木盆地古隆1井奥陶系海相地层中检出了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与γ-胡萝卜烷,表明有机质形成于强还原、厌氧沉积环境。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有机质曾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且具有较高的C28甾烷含量(28%~31%)和伽马蜡烷含量m(G)/m(C30H)=0.29~0.39),三环萜烷中以C23为主峰,具有与中-上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不相一致的特征。指示了台盆区除了目前已发现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外,在古城墟隆起或满加尔凹陷西南坡的下奥陶统或寒武系存在一套形成于强还原水体分层的厌氧沉积环境的烃源岩,并向古城墟隆起发生过供烃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石油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中,色谱-质谱-质谱是受有机地球化学工作者重视和青睐的,是色谱和串联质谱的组合,是研究复杂混合组分定性、定量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检测到色谱-质谱检测不到的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质谱为二极质谱串联,比色谱-质谱增加了选择性,有了更强的分离能力,提高了对复杂化合物定性定量的准确性,可以针对特定的离子进行扫描,有助于地化工作者的精细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用引进的稳定碳同位素比质谱仪对毛场一马王庙地区及岳口低凸起上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样品正构烷烃系列的前期处理,优化并确定分析条件,以及平行性、重复性的研究,建立了碳、氢、氧、氮同位素分析方法,样品类型包括原油、烃源岩、天然气等。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江汉油田是首次建立,填补了江汉油田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空白,它是一种十分精细、严谨的技术支撑。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油源对比等地质应用方面具有可行性,同时体现出有效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分离分析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完善,该类化合物蕴藏的油气运移信息已成为研究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对江陵凹陷西部地区白垩—第三系各层段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各油田各层段的原油均为同源石油,其油源主要来自梅槐桥向斜内的新沟嘴组下段高成熟烃源岩。选用含氮化合物总量、1,8/2,7-二甲基咔唑等有效运移参数,指出了梅槐桥向斜內生成的油气向西、北、北东方向运移的路径,展示了江陵凹陷西部地区油气勘探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对同一区带不同产层(油组)的原油进行特征指纹参数的分析。由于不同产层原油的特征指纹参数有其固有的特征,因而可建立起单层原油及不同比例混源油的特征指纹参数,然后对合采井混源油进行分析,从而可定性和定量地确定或预测合采井各产层产油的贡献率。该文以江汉油区王广油田为例,阐述了利用此项技术进行产层分析和生产动态监测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