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北缘地区走滑反转构造及其深部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局部构造主体发育多条高角度走滑断层,构造变形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而断裂带之间的凹陷则未发生大的变形,以沉积、沉降作用为特征.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地壳块体可能沿深部断裂带发生东西向的拆离作用.构造分析认为,在侏罗系烃源岩的排烃高峰阶段,冷湖6号构造并没有形成圈闭,而冷湖7号构造的高点与现今不一致,因而现在的构造高部位不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冷湖构造带附近为侏罗系断陷分布区,侏罗系厚度较大,原生油气藏可能分布在该带的周缘地区,包括北部斜坡、喜马拉雅运动早中期的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继承性凹陷的深部以及由深凹陷内侧断裂带所围限的断块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图4参10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右行走滑冲断系统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于断裂系统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证实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的主要构造形成时间为上新世以后,变形样式为一系列右行走滑冲断构造。走滑冲断构造带内部的断层在平面上呈分支复合,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断层上、下盘地层层序无法直接对比。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形成于南祁连由北向南的斜向推覆作用,而主要应力来源于柴达木地块北缘由南向北的陆内俯冲作用。用一个运动学模型解释了柴北缘的右行走滑冲断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柴北缘逆冲带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经过多年勘探,发现了以侏罗系为烃源岩的冷湖、南八仙及马北等油气田,通过对该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柴北缘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烃源岩的分布、成烃演化及生烃中心的位置控制着油气相态的分布格局;古近纪晚期和新近纪中期是柴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的关键时刻,燕山期发育的古隆起和早第三纪发育的构造带是控制油气运聚的重要构造因素;中、新生界之间发育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第三系发育区域性分布的渗透性砂岩,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晚喜马拉雅期盆内主控断裂及其派生断层的强烈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南翼山新近系上油砂山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芯、岩石学特征、测井、地球化学、沉积构造等相特征进行沉积环境研究,不但确定了南翼山新近系上油砂山组属浅湖、半深湖亚环境,还进一步划分出颗粒滩、灰泥坪、云泥坪、砂泥坪和泥坪等五个微相。同时还对不同微相的含油性作了客观的探讨。建立了该区储层沉积相模式,为下一步寻找油气富集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的露头、钻井、地震、CEMP资料,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观点,对红山地区白垩系犬牙沟群进行了长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建立起了犬牙沟群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对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了沉积相分析,研究认为: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分别对应于犬牙沟群上、下段;犬牙沟群下段物源来自南缘柴达木古隆起,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犬牙沟群上段物源来自北缘褶皱山系,主要为冲积扇沉积。并重点对该区的烃源岩和犬牙沟群下段的储层、圈闭特征、成藏条件、油气显示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Ⅳ号断块为上盘(F7断层以上)的主要勘探目标,红北1、红北2、红北3圈闭为下盘(F7断层以下)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背斜构造圈闭是天然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在柴达木盆地已找到多个大型生物气田,近几年勘探目标转移到低幅度构造圈闭气藏的勘探上,圈闭有效性的评价成为重点。柴达木生物气成藏过程中具有水溶气藏到纯气藏的发展特征,根据水溶气释放的特点和有关模拟实验的结果,结合柴达木盆地东部涩北气田的地质特征进行了不同圈闭幅度构造的储量估算和对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除生烃强度外,背斜圈闭的闭合幅度对气藏的储量规模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随闭合幅度减小,储量规模急剧减少。建议勘探新的气藏应立足于在生烃能力强的地区寻找闭合幅度比较大的构造圈闭。同时通过类比和模拟计算可以为储量估算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地震剖面的重新对比解释,对盆地构造格架、形成演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第四纪与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为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叠合盆地。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主要位于乌图美仁—大柴旦断裂带以西,第四纪盆地主要位于该断裂带以东,一里坪坳陷是两期盆地的主要叠合区域。第三纪盆地形成于早喜马拉雅运动,发展于中喜马拉雅运动,消亡于晚喜马拉雅运动,经历了由断陷到坳陷至反转隆升的过程。下第三系具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中新统与上新统具有相对统一的坳陷中心,后期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褶皱发育。而第四纪盆地形成于晚喜马拉雅运动,为走滑盆地,沉积中心在纵向上向东有所迁移,构造变形弱,多为同沉积构造,幅度较小。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在油气勘探上必须采取非常规思路和方法,向斜部位、构造裂缝可能有大发现。  相似文献   
8.
砂西构造N1-N1 2油藏小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田开发方案实施的基础,常用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根据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在大分层的的基础上,采用准层序法、准层序组法、并结合等时法、切片法对砂西构造N1-N1 2油藏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从油水关系与小层划分的对比结果来看,采用这一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ˮ��ĵ���ѧ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井解释是油气层识别最常用方法,它是依据储层流体物理性质差异解释油气水层。由于测井解释采储层岩石成分,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浆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释一些低阻油气层及气层和凝析气层时常常出现偏差,油气水界面也难以确定,地球化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储层残留烃的化学性质识别油,气水层,它不受储层岩石成分及储层流体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只与储层流体的化学性质有关,可弥补测井解释方法的不足,为油气水层的识别提供一种新方法,文章详细研究油层,凝析气层及水层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层,气层和水层的抽提物含量,荧光强度与荧光分布以及储层烃的碳数分布完全不同,可用来识别油气水层。  相似文献   
10.
塔中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及遗迹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钻井、测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塔中志留系可划分为层序1、层序2和层序3三个三级层序,每一个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层序1海侵体系域可细分为相带1和相带2,即,砂泥岩薄互层岩相和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岩相。相带1反映了潮间带混合坪沉积环境,遗迹化石丰富,以进食迹和居住迹为主,纵向上,由下到上,丰度、分异度和生物扰动指数逐渐降低。相带2反映了潮下带高能环境,遗迹化石的丰度和分异度都比较低,只发现少量居住潜穴;层序1高位体系域反映了潮上带泥坪沉积环境,纵向上构成一个向上变细的序列。泥坪中以进食迹和居住迹为主,相对于海侵体系域相带2,属种组成明显不同,丰度和分异度也显著提高。在高位体系域内部,由下到上,丰度和分异度逐渐降低,生物扰动指数逐渐下降。综上所述,在同一层序内部,不仅不同体系域中遗迹化石组成、丰度及分异度存在差异,而且同一体系域内部遗迹化石特征也存在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