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4篇
金属工艺   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目前微胶囊红磷大多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工艺较为复杂,且囊壳原料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可降解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囊壳,采用相分离法在常温、中性条件下制备微胶囊红磷(MRP);为进一步增强MRP使用性能,添加正硅酸乙酯(TEOS)作为改性材料,在碱性条件下制备SiO_2凝胶/EC复合囊壳微胶囊红磷(SiMRP).对所得样品进行FTIR、形态及XPS分析,观察样品形态并计算包覆率;对样品进行热稳定性分析、吸湿率测定及安定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相分离法可对红磷实现有效包覆,囊壳包覆率为88.2%;EC囊壳提高了红磷的热稳定性,着火点温度较RP提升50℃; MRP 10日后吸湿率降至6.8%,摩擦感度降至34%;添加1 mL TEOS改性后的SiMPR样品包覆率达94.1%,热稳定性较MRP进一步增强,着火点温度较MRP提升90℃;SiMRP 10日后吸湿率降至4.5%,摩擦感度降至20%.  相似文献   
2.
利用导电云母粉与醇酸树脂复合制备了一种浅色复合导电涂料,讨论了导电填料含量、偶联剂种类及含量、固化工艺以及涂层厚度等工艺参数对涂料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60%~65%导电云母粉,钛酸酯偶联剂NTG401用量为5%,涂层在50℃条件下烘烤2d,涂层厚度在120μm左右,涂料的导电性能较好,表面电阻率达到103Ω·cm-2.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发射药的烧蚀性,在不引入模板剂和结构导向剂的情况下,控制尿素和甲醛逐步聚合得到一种表面多孔的脲醛树脂微球作为基体,用溶胶-回流法在孔上沉积纳米TiO_2颗粒,形成复合微球作为缓蚀添加剂使用。扫描电镜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微球表面存在明显的斑驳纳米孔,结合傅里叶红外(FT-IR)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确定纳米孔可用于沉积纯度较高的纳米TiO_2,形成的脲醛树脂/TiO_2复合微球粒径分布在7~30μm。热分析结果显示,复合微球中无机组分的含量约为6%,复合微球与发射药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不会影响发射药的热分解且有利于提高发射药的热安定性。半密闭爆发器试验证实了复合微球的缓蚀性能,当复合微球相对于发射药的质量占比为3.4%时效果最好,缓蚀效率可达20.5%。该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制式发射药改性和新型高能发射药设计。  相似文献   
4.
环氧-铜粉体系导电涂料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了一种以环氧树脂为基料的铜系导电涂料,讨论了固化剂用量、铜粉含量、钛酸酯偶联剂JSC的用量以及处理方法对涂料导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铜粉含量70%~75%,固化剂用量20%,偶联剂含量2%时,导电涂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涂层体积电阻率为0.12×10-4Ω·m,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丁烷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V-P-O 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业V2O5和工业磷酸为基本原料,以醛(如苯甲醛)、醇(如正辛醇)或醛-醇混合物为还原剂,合成出前躯体后成型并老化,制备出丁烷流化床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V-P-O催化剂。最佳工艺条件为V2O5粒度小于5μm;n(P)/n(V)=1.2;磷酸质量分数91.7%~92.9%。流化床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顺丁烯二酸酐收率大于44%。  相似文献   
6.
偶联剂对铜-环氧电磁屏蔽导电涂料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几种硅烷类和钛酸酯类偶联剂对铜-环氧电磁屏蔽涂料导电性能的影响和对铜粉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性以及对提高铜粉抗氧化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红外隐身涂料发射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属填料、涂层固化工艺以及着色颜料等因素对涂料红外发射率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铝粉含量增加,发射率降低;酚醛-铝粉体系最佳固化温度为60℃,固化时间为12 h;选择硫化镉为着色颜料,含量不超过2%(质量分数)可以满足可见红外兼容.  相似文献   
8.
顺丁烯二酸酐的合成及其下游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有机酸酐。本文综述了顺酐合成工艺的发展概况及顺酐下游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对国内围绕顺酐合成及其衍生物的相关研究课题做了讨论 ,这些课题对我国有机化工行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密胺甲醛树脂(MF)预聚物制备的微胶囊红磷(MRP)样品。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对微胶囊红磷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红磷表面包覆有密胺甲醛树脂,且在不同预聚物质量分数条件下的包覆率均达到97%以上。对红磷样品进行吸湿性、热稳定性及感度表征,结果表明,树脂囊壳能显著降低红磷的吸湿性并提高热稳定性,其吸湿性下降12%以上,分解温度提高约50℃;MRP摩擦感度明显降低,绘制微胶囊红磷感度曲线,得到预聚物最佳质量分数为5%。  相似文献   
10.
程晨  杜仕国  鲁彦玲  刘献杰 《化工进展》2019,38(4):1846-1852
目前微胶囊红磷大多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工艺较为复杂,使用的囊壳原料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可降解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壁材,无水乙醇为壁材溶剂,蒸馏水为壁材非溶剂,采用相分离法制备微胶囊红磷,并利用FTIR、SEM及XPS表征微胶囊红磷的形态及包覆效果,同时对样品的热稳定性、吸湿性及感度进行测定,以此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经EC包覆后的红磷样品表面粗糙,包覆率随乙基纤维素添加量的增多而升高,最高可达94.8%;EC囊壳能有效提高红磷的热稳定性及安定性,降低吸湿率。在保证红磷正常使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取0.6g乙基纤维素、2g红磷为最佳工艺条件,包覆率达93.2%;制备的微胶囊红磷样品热稳定性提高,着火点升高至310℃;10d后吸湿率降低至6.8%,较普通红磷降低约16.8%;微胶囊红磷摩擦感度降至34%,较未处理红磷降低52%。采用相分离法在常温、中性条件下制备EC包覆微胶囊红磷,工艺简便,材料绿色环保,制备的微胶囊红磷样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