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2篇
武器工业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30CrMnSi钢的贝氏体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薄膜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30CrMnSi钢的贝氏体相变,得到如下的结果,(1)在这个钢中看到了双轨式或侧析式下贝氏体和分叉式上贝氏体。观察到下贝氏体片的中筋和上贝氏体片端的阶梯。(2)在下贝氏体中,测定了渗碳体与贝茵铁素体基体之间的位向关系,贝茵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的取向关系,它们是: (010)_θ∥(1(?))_B,(1(?))_B∥(011)_A; (103)_θ∥(101)_B,(101)_B∥((?)1)_A,认为碳化物是由奥氏体析出的.(3)下贝氏体的形成与回火第二阶段,即残留奥氏体的分解是相似的。这个阶段中的奥氏体、ε碳化物、渗碳体与贝茵铁素体四种相之间的关系可以统一地表示如下: (111)_A∥(000(?))_ε∥(103)_θ∥(101)_B, (011)_A∥((?)10)_ε∥(010)_θ∥(1(?))_B, ((?)1(?))_A∥((?)10)_ε∥(403)_θ∥(121)_B,所有结构的特定的密排面和密排方向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2.
<正> 在机器制造业中,许多零件的表层需要进行化学热处理。通常有渗碳、氮化、氰化等方法。目前测定渗层深度的方法大体上可归纳为四种,即化学法、金相法、硬度法、断口法。 在科研和生产检验中,一般采用金相法来测定渗层深度,然而,有时遇到渗层组织显现不清楚,很难和基体组织区别,从而给用金相法测定渗层深度带来不便,而显微硬度法测定渗层深度则准确可靠,并可弥补上述金相法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正> 贝氏体相变具有扩散和切变的双重特征,所以它的相变过程比较复杂。目前在贝氏体相变机制的讨论中,对于下贝氏体中碳化物析出的来源和贝氏体中铁素体组分的长大机构两个问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为了进一步澄清上述争论的问题,我们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30CrMnSi钢的贝氏体形态,并测定了其中组成相之间的晶体取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THE MORPHOLOGY OF BAINITE IN A 30CrMnSi STEE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薄膜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30CrMnSi钢的贝氏体相变,得到如下的结果,(1)在这个钢中看到了双轨式或侧析式下贝氏体和分叉式上贝氏体。观察到下贝氏体片的中筋和上贝氏体片端的阶梯。(2)在下贝氏体中,测定了渗碳体与贝茵铁素体基体之间的位向关系,贝茵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的取向关系,它们是: (010)_θ∥(1(?))_B,(1(?))_B∥(011)_A; (103)_θ∥(101)_B,(101)_B∥((?)1)_A,认为碳化物是由奥氏体析出的.(3)下贝氏体的形成与回火第二阶段,即残留奥氏体的分解是相似的。这个阶段中的奥氏体、ε碳化物、渗碳体与贝茵铁素体四种相之间的关系可以统一地表示如下: (111)_A∥(000(?))_ε∥(103)_θ∥(101)_B, (011)_A∥((?)10)_ε∥(010)_θ∥(1(?))_B, ((?)1(?))_A∥((?)10)_ε∥(403)_θ∥(121)_B,所有结构的特定的密排面和密排方向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5.
<正> 一、前言 38CrMoAlA钢,氮化试样经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后,在扩散层处常常出现波纹状的白色化合物,通常称它为脉状组织。这种组织使钢的疲劳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下降。为了探讨它的形成原因,控制脉状组织的产生,曾有人对化合物层进行过分析,认为渗层由ε相、γ′,相组成,但对扩散层分析的报导很少。文献[2]认为脉状组织主  相似文献   
6.
<正> 35CrMnSiA钢在马氏体点附近等温淬火处理工艺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马氏体点Ms附近及其以下温度等温淬火微观组织的形貌特征并不十分清楚。这是由于Si的加入使得该钢的微观组织显示不同的特征。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35CrMnSiA在340℃、290℃及220℃等温淬火组织的微观特征。其贝茵体显示出含Si钢特有的竹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