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3篇
无线电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影视作品中的“辫子戏”肇始于1980年代。香港导演李翰祥拍摄的影片《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等,是这些戏剧的开场锣鼓。接下来是美国影片《末代皇帝》,该片于1987年获得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激发了中国影视界对帝王生活题材影片的兴趣。不过,这些影片尚且延续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宫廷题材作品的传统,旨在对历史文化的再现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张闳 《时代建筑》2013,(1):16-19
文章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较,描述出这一代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文章认为,60年代生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旁观者”身份以及文化精神史上的“断裂”处境,造成了这一代人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以一种“嬉戏”精神来表达他们对于历史时间整体性的反叛.表现在建筑师如李晓东、王澍等人那里,则以一种偶然性的相遇来传达他们特有的空间理念.  相似文献   
3.
桥梁是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桥的存在,首先提示着阻隔的存在。但同时又意味着对阻隔的克服,意味着沟通和交流的实现。当初摩西如果拥有一座桥的话,那么,跨越红海的壮举就会变得轻松自如。  相似文献   
4.
“新三届”指“文革”后1977年、1978年、1979年入学的三届大学生.文章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新三届”群体对“文革”后社会文化的断裂起到桥梁作用,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同时,他们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新文化”的开创者,对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持续的、久远的影响.考察这一群体在当代文化史中的地位,不仅对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港埠笑剧《大话西游》之后,“大话文化”风靡一时。对经典文艺作品的颠覆性的改写或戏谑性的演绎,成为一种文化风尚。《西游记》这部神话故事,则又是最常被改编的经典原著。在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基本上是一个被贬损的形象。吴承恩根据一般意义上的猪的形象来塑造猪八戒。这个曾经在天庭里逍遥自在的天蓬元帅,因为好色而被贬黜到凡尘,投胎为猪。在他身上,集中了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猪的品质:愚顽庸俗、目光短浅、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纵有些许巧智,  相似文献   
6.
张闳 《西部广播电视》2010,(7X):251-251
<正>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我们全宿舍的人围着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听到了这样的语句。配音演员李梓将一位名叫简·爱的19世纪西方女子的声音,传到70年代末东方的大学生破败拥挤的宿舍里。在场听众为之痴迷,为那要求平等的灵魂,为那极富魅力的声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