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200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非蒸散消气剂的激活温度和吸气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主要成分为Zr和Co的新型非蒸散消气剂进行了活化温度及吸气性能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其活化温度为200—250℃,对N2,H2等活性气体有很好的抽速,对惰性气体He等无抽速。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真空泵的可能性,它利用了静电马鞍型场电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并对一种尺寸的单个阴极小室的性能进行了初测,其结果如下:其抽速、灵敏度随工作电压及压强而变化,分别为0.05~0.3升/秒及0.3~ 3安/托(我们尚未试验结构尺寸对性能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给出了影响电子振荡器放电极限压强的因素及扩展它的几种途径。最后简略介绍了它的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继续探讨研制一种新型真空泵的可能性。利用静电马鞍场约束电子振荡并注入电子以扩展放电压强的下限。据此,研制的无磁静电型溅射离子泵,在未注入电子时,阴极小室内壁面,可清楚地看到,离子轰击面(即钛的溅射面)与钛膜沉积面,其状态与二极型 penning 泵相似;启动特性、对电源要求也与 penning 泵相似。硅油蒸汽对马鞍场约  相似文献   
4.
球形结构的电子振荡微电离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cilraith型带电粒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球形结构的微型电离计的设计方案,并探讨了结构的可行性。作者初步进行了结构设计和性能的模拟试验。其结果,在阳极电压V_4=600伏,球电压V_3=10伏,灯丝偏压V_K=43.5伏下,规管灵敏度K=850托。在已测定的压强P=1×10~(-5)~5×10~(-5)托和I_e=1~12微安范围內,离子流I_i与压强P,以及I_i与I_e特性均是线性的。对x射线光电流和阳极表面脱附离子的影响也作了量测,相应的压强下限约为3×10~(-11)托。由于阳极环尺寸小,电压低,这个值主要为x射线光电流的本底值。由于发射电流很小,便于采用冷阴极发射,从而减少了灯丝的吸放气效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一系列实验测试了致密型高纯氧化铝陶瓷(99瓷)的出气速率.考察了材质、不同预处理方法等因素对其出气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出气的主要成分及分压强。  相似文献   
6.
第二章真空击穿的引发机制真空中相距较近的电极之间,施以高电压,常会出现极间电流。开始时为微弱的预击穿电流;随着极间电压的升高,电流迅速增长;电压超过阈值时即发生真空击穿。击穿时,极间绝缘性能全部被破坏,极间电流可逾数千安。对于真空击穿的引发机制,依据电极的间距大小与表面状态等因素提出过各种解释,公认的主要有:(1)场发射现象,(2)微放电现象,(3)微粒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推导了定常粘滞流气体反扩散方程一维形式的二种解。1.根据盖德-雅开尔扩散泵理论导出园管任意截面X反扩散量F(X)=n·e(q/D0)x·u(n1;表示x= 0处反扩散气体浓度, q是单位面积正向气体流流量,u是正向气体体积流量,D0是扩散系数)。结果与实验有较大分岐。 2.考虑正向气体流速V径向抛物律分布,分层独立反扩散获得:F(x)=8/9n1v (D0/qx)2。式中F(x)~1/q2以及F(x)~D02关系符合L.Holland依靠粘滞流阻挡机械泵油的实验结果以及Wertenstein的早期实验结果。但是理论予示F(X)~1x2,而实验结果F(x)~1/x。 本文还推导了三维空间(柱座标)定常气体粘滞流反扩散方程的一般形式。对于特定情形(平行板)二维空间的二种情况尝试,应用广义付上叶级数求出反扩散流的浓度分布,显然这项工作还要作下去。 最后介绍了反扩散方程及其解在真空技术-尤其在应用扩散泵系统获取清洁真空方面的种种应用。  相似文献   
8.
流导法广泛用于真空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以及计算分子流通过真空元件的流导。流导法是基于与电路类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幸的是,却带来了某些混乱和误解。这是因为分子流与电流本质不同,因此由流导法得到的某些公式,例如流导的串联公式、短管公式以及肘管公式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自从奥特莱(Oatley)创造性地把何氏系数的概念用于计算短管流导以来,引起了有关流导法的动摇,对于流导法的某些基本结论和解释逐步予以纠正。在分子流领域,传输几率法比流导法更本质、更基本,某些复杂形状的真空元件应用流导法无法计算,却可以应用传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Kornelsen型离子枪的离子束束流,束流密度和最小束斑随源压强P,离子能量E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斑点大小随离子能量、源压强变化的半经验公式:d=k(p)/E~1/2+f(p)。同时还给出了一种和离子枪口连成一体的能量分散量测装置,这种装置至少能测出0.36ev的能量分散。利用它测定了Kornelsen型离子枪的离子源,各级电透镜所形成的离子束的轴向能量分散和总能量分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日本科学家富永五郎提出的几何学平均自由程公式λ'=2R进行了严格的证明。分子流(克努曾数K,>1)气体沿半径天、轴线平行Z轴的圆导管流动时,每秒通过管截面的分子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