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金属工艺   3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热物理法制备不同量Al掺杂的ZnO纳米材料,利用XRD分析掺杂前后试样的物相结构,并通过TEM鉴定粉体中的四针状纳米氧化锌(T-ZnO)结构。结果表明,Al掺杂纳米T-ZnO晶须的结晶过程是气液固(VLS)方式,晶须生长具有择优取向。透射电镜高分辨图像揭示凝固过程中晶须沿[0001]轴向生长,随着时间的延长,Zn原子首先形成核心部分并向外在晶须表面呈台阶状生长,从Al液中带走部分Al原子,进而促成纳米晶须的不断伸长且直径变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DC04系列深冲钢进行了单道次压缩试验,得到该钢种连铸坯在进行CSP轧制时高温变形过程中的真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其动态再结晶数学模型为:Z=ε觶exp(194.021RT);动态再结晶的判定条件分别为Z=8.817×107exp(15.736εc)、Z=8.009×107exp(9.928εs)。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再结晶的三维模型图,利用该模型图可有效避免轧制时产生的混晶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CASS实验、浸泡实验、交流阻抗和扫描开尔文研究羟烷基酰胺固化聚酯粉末涂层缺陷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和机制。结果表明:羟烷基酰胺固化聚酯粉末涂层经240hCASS实验后划痕边沿有少量起泡,最大单边腐蚀宽度小于0.5mm,表面附着力为0级;EIS图谱显示涂层下铝合金在0.6mol/L 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扫描开尔文图谱显示聚酯粉末涂层下金属的腐蚀沿划痕处不断向涂层两侧扩散,其阳极和阴极交替变化,导致涂层下腐蚀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成本成分设计,应用超快冷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TMCP技术可以得到强韧性较好的高强热轧双相钢,本文研究了该试验钢组织对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铁素体晶粒尺寸在5μm处波动;条状马氏体比块状马氏体的n值要高;抗拉强度随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组织中小尺寸的铁素体和马氏体提高了裂纹弛豫能力,有利于试样的韧性和n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得到的成分信息和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得到的结构信息,确定了经过不同热处理得到的Al-Co-Ni合金中十次准晶的六种不同的变体(b-Ni、b-Co、S1、type Ⅰ、type Ⅱ和5f).利用原子分辨率的高角环形暗场像(HAADF)技术主要研究了三个变体(type Ⅰ、typeⅡ和5f)的二维准周期平面的结构.发现对于type Ⅰ和typeⅡ两种变体,3.2 nm直径的十边形原子柱的准单胞团簇比2 nm直径的准单胞更合适,准单胞中心0.76 nm范围内原子分布无序.同时发现type Ⅱ变体的二维准晶格主要由菱形和五边形拼砌组成,相当于type Ⅰ和S1两种变体的二维晶格的混合.更高分辨率的HAADF显示5f变体的2 nm直径准单胞团簇中原子排列具有五次和十次两种对称,对应地得到两种原子模型;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弛豫后的五次对称的原子模型比十次的原子模型能量上更有利.  相似文献   
6.
以硅粉和酚醛树脂为原料, 硝酸镍为催化剂前驱体, 采用微波加热催化反应法, 在流通氩气气氛中1150℃/0.5 h反应后合成了β-SiC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保温时间等对合成β-SiC的影响。采用XRD、SEM和TEM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微波加热条件下, 无催化剂存在时, β-SiC的完全合成温度为1250℃; 而添加1.0wt%的Ni作催化剂时, 1150℃/0.5 h反应后即可合成纯相的β-SiC。所合成的试样中都存在着颗粒状和晶须状两种SiC, 加入催化剂后会使试样中β-SiC晶须的长径比变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 Ni-Si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使Si原子之间的键长拉长, 弱化了Si原子之间的结合强度, 进而促进了Si粉在低温下的碳化反应。  相似文献   
7.
刘俊男  宋述鹏  胡冬冬  周和荣  吴润 《材料导报》2021,35(14):14040-14044,1405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WxMo1-xS2(x=0,0.25,0.5,0.75,1)单层合金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合金的带隙都为直接带隙,随着W含量增加可由1.802 eV增加至1.940 eV,但并不是线性增加.电荷差分密度图计算结果显示,随着W含量的增加,Mo原子失电子数逐渐增加,W原子得电子数逐渐增加.合金的光学性质可随着W含量的变化调谐.随着W含量的增加,WxMo1-xS2合金的静态介电常数逐渐减小,虚部吸收阈值逐渐增大,吸收边向高能区移动.与本征Mo16S32相比,WxMo1-xS2合金在紫外光区域(6~8.5 eV)表现出更强的紫外吸收能力,而W12Mo4S32和W16S32合金在可见光区域(~3 eV)有着更高的吸收系数,这在理论上表明此类单层合金在可见光及近紫外光区域可应用于光电信号的探测.  相似文献   
8.
对生物镁合金的部分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阐述,介绍了模拟体液中含Sr生物镁合金材料腐蚀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粉末冶金法制备的Al72Co20 Ni8十次准晶颗粒与Cu基体之间的扩散行为与反应机制.研究发现700℃下,Cu原子沿两个方向扩散进入准晶颗粒,一是沿着准晶晶粒的晶界,二是垂直于准晶周期轴方向扩散进入其晶粒内部.Al72 Co20 Ni8准晶由于Al原子向外扩散先转变为片层状Al(Co,...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镁合金作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及可降解吸收等特点,被誉为一种“革命性的生物材料”。然而,由于腐蚀速率过快和存在局部腐蚀的缺点,目前的生物镁合金仍达不到临床应用的要求。本文从高纯化、合金化、热处理工艺、表面改性等方面综述了最近几年生物镁合金在提高腐蚀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添加无毒性合金元素,适当的表面涂覆,先进的制备技术及热处理工艺方面,对如何研制出腐蚀性能更好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