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是现行道路运行及修复所采用的基础性数据.对沥青路面从路面功能、结构和安全三方面介绍了目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常用的指标及指标计算方法和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向量形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通过实例说明了此模型在人力资源预测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设计、监理、施工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对策 .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乙二醇(PEG)溶液进行预处理,然后加以冷冻干燥,是保护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有效方法。在自制的冷冻干燥装置上进行了仿木质文物的冻干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干燥区的水蒸气扩散系数。该数据将为文物冻干过程的时间预测和控制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上、下由普通钢板焊接的刚度较大的约束板、中部核心耗能区段由退火热处理后的普通钢板制作的墙柱型剪切耗能装置。完成了不同加劲肋方式的8个足尺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并从滞回曲线、承载力、延性等方面分析耗能装置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该装置具有初始刚度大、承载力高和耗能性能优良等特点;改变中间耗能区段上的加劲肋方式和尺寸,有助于改善钢板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刚度,延缓并减轻滞回曲线中的“捏缩效应”;当耗能装置丧失承载力,大多会出现中部耗能区段的局部小区格内钢板疲劳开裂、中部耗能板整体出现面外屈曲失稳、板角焊缝被撕裂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是现行道路运行及修复所采用的基础性数据.对沥青路面从路面功能、结构和安全三方面介绍了目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常用的指标及指标计算方法和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向量形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薄水泥混凝土(简称UTW)路面是旧沥青路面的一种修复方式.我国的公路建设,现在已接近进入道路的大修期,道路性能的修复对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UTW路面特点分析说明其构造特征,并结合我国的设计方法提出超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8.
经典塑性铰线理论中的板块平衡法无法考虑钢筋混凝土板在大变形时产生的受拉薄膜效应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可以考虑受拉薄膜效应的修正板块平衡法。该方法将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力行为分为屈服前和屈服后两个阶段。假设钢筋混凝土板在屈服前的变形为弹性,分别采用Navier法和板块平衡法确定板的屈服挠度和屈服承载力。为考虑屈服后钢筋混凝土板中产生的受拉薄膜效应,假设板底塑性铰线截面上钢筋的竖向分力为产生受拉薄膜效应的主要原因,而钢筋的水平分力则与截面上混凝土的压力组成力偶构成了钢筋混凝土板的截面抵抗弯矩。通过上述修正,可以获得由考虑受拉薄膜效应的修正板块平衡法计算的钢筋混凝土板的全过程荷载-挠度曲线。为验证该文方法,对大挠度足尺混凝土双向板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对比可知,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从而验证了修正板块平衡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小挠度薄板理论可以用来确定混凝土双向板正常使用时的挠度,当用于计算火灾作用下处于大挠度的双向混凝土板挠度时则会带来很大误差。在引入弹性板的大挠度微分控制方程后,考虑外加荷载与高温的共同作用,并计及高温下材料特性的变化,对火灾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双向简支板的挠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引入无量纲量,对大挠度微分控制方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无量纲板均布荷载为摄动参数,结合Galerkin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双向简支板火灾作用下挠度的计算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火灾作用下板的大挠度分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灾作用下混凝土板的挠度与外加荷载和热弯矩均有关,与热弯矩成线性关系,而与外荷载则成非线性关系;当没有热弯矩时,挠度主要由外加荷载确定;当外加荷载恒定时,挠度则主要由热弯矩引起。  相似文献   
10.
青岛经历了动荡多变的近代社会 ,同时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近代建筑 ,究其成因可谓纷繁复杂 .笔者借鉴了弗列治茨有关建筑生成因素的观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青岛近代建筑生成的四个因素 ,即 :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建筑思潮和建筑法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